亞銀年會激烈討論中國壞帳 中國財政隱藏更深危機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5月11日訊】 據“大紀元”報道-在上海舉行的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上一個激烈討論的話題是中國銀行系統不良資產問題。中國財政部長項懷誠說,中國政府十分重視潛在的財政風險。不過有分析人士警告說,中國銀行系統嚴重的不良資產問題在短期內沒有好轉的跡象。*項懷誠:中國有能力化解財政風險*
據美國之音5月10日報道,中國財政部長項懷誠在上海舉行的亞洲開發銀行年會上說,中國政府已經積累了豐富的經驗,經濟實力明顯增強,完全有能力防範和化解財政風險問題。並且已經采取了防範措施,如調整國債期限結構、降低籌資成本、統一政府內外債務、 加強預警系統、控制債務規模增長過快等。
*壞帳根源在於政策失誤*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楊帆博士說,政府在90年代末期采取措施來治理銀行壞帳問題。其中之一是把一大批80、90年代成立的欠有銀行債務的企業債轉股。
楊帆:“十幾年以來新建的很大企業負了很多債。這部份其他就被有選擇地以債權轉股權的辦法把他們從企業欠銀行的債裏剝離出來。剝離到專業的資產管理經營公司。這些公司大約有1萬3000億人民幣的債務,準備把他們逐步賣掉。”
《紐約時報》星期四發表文章說,中國政府1999年開始采取的種種解決銀行不良資產的措施成效並不大。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楊帆認為,造成中國銀行系統新的壞帳不斷產生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是政策造成的。
楊帆:“根源還在國家對於企業的幹預,你根據國家政策來做,結果欠下很多銀行的債,銀行也沒有權力叫你破產。”
他說,銀行這類的政策貸款除了貸給國企之外,還有大量的農業貸款。他認為,由於歷史和政策原因造成的銀行壞帳問題並不會在可見的未來出現好轉。中國目前有幾百個鋼鐵廠,大型汽車制造廠就有10家,中小型汽車廠有上百家。隨著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只可能出現更多的企業兼並與破產,從而銀行的不良貸款只會增加。
*冰山一角中國財政隱藏更深危機*
《紐約時報》的文章說,使得日本銀行系統10年來陷入泥淖的不良資產估計最高為貸款總額的百分之十五。美國的銀行為了收取利率,在處理呆帳壞帳時特別強硬,據統計只有百分之一點五的貸款超過90天的付款期限。根據中國人民銀行負責人最近的講話,中國銀行系統所有的貸款中有高達百分之二十五到三十的貸款沒有收回來。美國評級機構標準普爾星期四表示,真正的數字恐怕是這個數字的一倍,有一半的貸款是呆帳壞帳。標準普爾警告說,中國的銀行系統看上去正在以驚人的速度發放新貸款,在很多情況下發放給那些內容含糊不清,很難看出對中國總體經濟產出產生影響的項目。這種做法可能產生更多的壞帳,並造成銀行體系的泡沫現象,從而導致出現類似90年代後期亞洲其他國家爆發的金融危機。
《紐約時報》的文章說,中國需要一個強有力的銀行系統,以維持快速增長,吸引外國投資,發展新經濟,為中國維持社會穩定提供所需要的就業機會。
發稿:2002年5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