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言不盡意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曹魏時,荀粲與他的兄弟們愛在一起討論儒家思想,但荀粲獨自對大道有特異的領悟。荀粲常常認為,子貢稱述的聖人對人性和天道的論述是無法耳聞或言傳的,因為大道乃聖人的一種心得,一種境界。據此,他指出,雖然後人珍貴《詩》、《書》、《禮》、《易》等經典,並不能識得聖人所得的大道理,因為這些經典只是聖人為達到大道而記錄的表面和經歷,並不是大道本身。

他的一位兄弟反駁他說,“《易傳》上亦說,聖人設立卦象來窮盡易的深義;並用言辭來表達易的內容,怎麼能說不可聞,不可見呢?”荀粲回答說:“最精微的大道理,是難以用外物或圖象來顯示的。現在,你用圖象來表達易的深意,是不能夠表達圖象外的含義的。你用言辭來表達易的內容,也是不能傳遞出言辭之外的內容的。由此可見,細微的理,不僅是言外的東西,而且是意外的東西。即使言能盡意,能夠把意內的東西完全表達出來,可是那些意外的東西,言語還不能表達的。人的言、意、圖像都是有限的,而大道卻是無限的。這就是說,這些精隧的道理,不僅是不可言說,而且還是不可思議的。”

後來,陶淵明很會表達言外之意,使人對什麼是言不盡意有了明確的理解。他的《飲酒》詩寫道:“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不是忘言,而是沒法言說。因為言則不遍而有遺漏,倒不如任其自然,不言而任你體會其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