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急需散播的:常識(一)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劉雲霞【新生10月23日訊】我的朋友從英國歸來,在北京給我打了4個小時的長途電話。我的這個朋友以前對我“就只是坐在家裏寫些沒有什麼用的東西”不大感興趣。她原來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都用在幫助社會底層的窮苦人身上了。她把自己家的電腦送給了貧困山區的孩子,把藥品送給了患有愛滋病的人,還把錢送給了上不起學的孩子。可是,她後來發現,這樣幫的話,她永遠也幫不過來。這次在電話裏,她一直不停追問我:中國現在到底缺什麼?中國的出路在哪裏?怎麼樣才能救中國?現在,她覺得象我這樣寫作的人,應該為中國開出一個方子來。
我告訴她,我沒有為中國開一個方子的能力,因為,我還沒有不自量力到那種程度。我告訴她,以我目前對中國的了解,就中國的現狀來說,中國人,特別是處於社會底層的人,最缺乏的是常識,僅僅是常識!
常識是什麼?在我們大多數人的心目中,常識無非就是那些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只要是個人就應該知道的東西。正是在這樣的概念下,我們的科普工作者致力於把“暑天喝綠豆湯可以防暑”、“菠菜不要跟豆腐放在一起燉”當作常識來普及。我們的醫學工作者,也諄諄教導我們說“人燙傷之後要馬上用涼水沖洗”。這些東西是不是常識呢?當然是。但中國目前缺乏的不是這樣的常識。我所指的中國社會底層弱勢群體的人缺乏的常識,還要從一個人說起。這個人就是世界公民:托馬斯.潘恩(Thomas Paine)。
1737年1月29日,潘恩出生於英國的一個窮裁縫家庭。他幼年失學,做過多種工作,總是處在失業和饑餓的困擾之中。1774年10月,他流亡北美。1776年1月,潘恩用“一個英國人”的名義,出版了他的那本令他受到尊敬的不朽的小冊子:《常識》。潘恩在《常識》中寫道:
(一)“喬治三世只不過是大不列顛皇家畜牲”。他是北美事件的首惡之源。英國王室並不神聖,因為據英倫三島征服史記載,英王的“始祖是某一夥不逞之徒中的作惡多端的魁首”。
(二)“和解與毀滅密切相關”,獨立才是唯一的出路。
(三)獨立之後,實行共和政體,而不是恢復英國留下的制度。“讓我們為憲章加冕,北美的法律就是國王”,“推翻國王這一稱號,把它分散給有權享受這種稱號的人民”。
(以上文字引自朱學勤的《書齋裏的革命》第276頁)
《常識》出版之後,北美人民爭相傳誦,3個月內就發行了12萬冊。1776年7月4日,美國在《獨立宣言》聲中誕生了,而《獨立宣言》中的精彩部份還是《常識》中所強調的共和政體原則。在潘恩的眼裏,如果美國獨立不是基於共和政體的原則,那麼,其獨立的意義無以稱道。可以說,是《常識》促生了《獨立宣言》,也促生了一個新體制的國家。(托馬斯.潘恩這一生還寫過另一部偉大的作品,那就是《人權論》。)
為什麼只是一本薄薄的《常識》就能讓北美的命運發生如此重大的改變?那是因為在那個時代的人們當中,最缺乏的就是對這些常識的認識——雖然潘恩所寫的那些東西是再簡單不過的常識,但在人們認識這些常識以前,社會就是另一種樣子!
所以,在現今的中國最缺乏的還是這些常識。就象現在我們有很多人都在拼命地為生活在底層的弱勢群體說話、為這些人奔走呼號、為他們鳴不平。但這種方法是不是一種最好的方法?一個社會是否關註弱勢群體,是一個社會有沒有良知的表現。而怎麼樣去關註弱勢群體,不但關涉到一個社會的成熟程度問題,更主要的是,這關註到底能不能起到它應該起的作用。授人以魚、還是授人以漁?我認為對弱勢群體的最大的關註,就是告訴他們一些常識。雖然,我現在所說的常識是無法跟潘恩的《常識》相提並論的,但,如果我們社會中生活在底層的人能夠知道這些常識,他們是不是就不會讓自己的生活變得如此悲慘?
發稿:2002年10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