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大軍:中國經濟是否一枝獨秀?──中國經濟的畸形發展及隱藏的問題(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仲大軍【新生10月20日訊】由於最近世界經濟的衰退,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得以凸顯,於是贊譽和鼓舞接踵而來,“中國經濟一枝獨秀”成了最常聽到的一句話。中國的經濟確實表現得比某些國家好一些,但也存在著很多問題,特別是有很多因素令人隱隱擔憂。
一、財政舉債拉動經濟並非良兆
自1998年起,中國經濟就進入了政府拉動發展的階段,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來自政府通過發行國債而上馬的工程,這些工程大多是基礎設施、公益事業和新建國有企業。中央財政為此增發數千億元國債,加上配套資金達數萬億,安排項目約為1萬多個。靠著如此巨大的財政資金投入才遏制住了經濟不斷下滑的勢頭,使經濟增長率保持在7%以上。看來這一政策將不得不延續下去,那麼到2004年,建設國債總額可能要發行到1萬億元左右,配套資金累積可能會達到8萬億元。靠發行巨額國債來拉動經濟並不是什麼良兆,企業沒有投資意願,找不到投資機會,只有政府從銀行借錢來從事直接經濟效益不明顯的長線投資,不僅降低了國民經濟的總體投資效率,而且擴大了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直接幹預,這既是計劃經濟的一種變相回潮,也意味著企業發展前景不良。
在今年3月的全國人大和全國政協會議上,有代表對中國的一些經濟學家提出了尖銳的批評,認為一些經濟專家只註意國民生產總值的增長率,對國民的生活狀況全然不關心,心中沒有民生觀念。但這種聲音相當微弱。
二、經濟發展陷入“樣板戲”模式
更值得深思的是,目前中國經濟的發展正陷入一種“樣板戲”模式。個別大都市(最突出的即北京、上海、深圳、廣州、大連等城市)的建設遠遠超出其他中小城市,大量資金聚集在這幾個大都市,其發展水平已經接近、甚至在有的方面超過了發達國家的城市建設水平,成了“代表”中國經濟發展的“樣板”,也是全國經濟唯一的“亮點”。而與此同時,絕大多數中小城市的企業則正陷入破產、半破產狀態;多數鄉村和邊緣地區也在迅速衰落,占總人口70%的農民只能占有國民所得的16%。中國經濟能靠這幾個大都市“唱樣板戲”來實現“一枝獨秀”嗎?
中國是個需要依靠工業化來維持經濟的發展中國家,而目前工業發展也出現了“樣板戲”現象。國家統計局的資料顯示,2001年中國的工業主要靠5大地區和6大行業支撐著。這5大地區是廣東、江蘇、山東、上海和浙江,其工業增加值占全國的48.5%;6大行業是電子及通信設備制造業、電力行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制品制造業、冶金業和紡織業,其銷售額占全部工業銷售額的42%。這組數據表明,多數地區和多數工業行業正逐漸雕零。
2002年3月底筆者到河北省省會石家莊市參加“藥都”論證會,市長臧勝業痛切地說,我們之所以集中力量發展藥業,是因為石家莊市的其他產業都垮掉了。該市以前發展過洗衣機、電冰箱、摩托車等產業,但現在沒有一個能保得住的;石家莊以前還是中國的紡織業重心之一,有10多萬紡織工人,但全市紡織業早就一蹶不振了。至於縣級企業的淘汰就更厲害了。80年代中國興起了一波鄉鎮企業發展熱,現在許多鄉鎮企業也都垮了。在河北省的張家口市,甚至找不出一個景氣的企業,城市財政已十分困難。這在許多中小城市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隨著資金和人才集中到少數大都市和個別工業行業,廣大內陸省區的經濟發展陷於停滯狀態;同時,多數中小城市居民和廣大農村居民的收入成了“無源之水”,他們的消費能力日益萎縮。正是在這種背景下,中國自1997年以來出現了持續至今的生產過剩和產品積壓。無論政府如何用國債拉動需求,始終無法奏效,物價連年下降,通貨緊縮揮之不去。確實,當“少數富人有錢無處花,多數窮人沒錢花”的局面日益固定化時,內需怎麼可能重新振興呢?這種情況倒是與馬克思的“生產過剩理論”沒什麼區別了。
三、“泡沫經濟”和虛假繁榮
盡管中國的農業和多數工業處於嚴重的不景氣狀態,但卻出現了充滿“泡沫經濟”特徵的股市和房地產業。大量資金從產業部門遊離出來,進入“泡沫經濟”領域,希望通過投機獲取暴利,造成了這兩個行業的虛假繁榮。
由於國內商品市場秩序混亂,利潤微薄,生產能力嚴重過剩,第一、第二產業的資金已被最大限度地抽了出來,向“泡沫經濟”領域轉移。從80年代起,農村流出的資金就一直大於流入的資金。近幾年來,在銀行系統加大金融風險管理的情勢下,資金更加向上集中。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先生認為:“在銀行不良資產比重畸高且中央銀行又將不良資產比重下降作為各商業銀行業績考察指標的情況下,四大銀行都產生了兩種現象:一是存款資金在一定的制度安排下產生‘虹吸效應’,即自動向上級行大比例集中;二是在貸款資金支出上產生‘擠牙膏效應’,即基層行貸款權被大幅上收,層層授權後,基層放款權越來越小。這兩種效應交互發揮作用後,就產生了一種現象:四大銀行在資產運用上傾向將資金較多地投向安全的債券市場或同業拆借市場。”
王松奇先生未提到的是,銀行資金除了大量投向債券市場或同業拆借市場外,還投入了股票市場,2000年中國股市的暴漲就與大量銀行資金的湧入有關。中國至今沒有真正的商業銀行,當局不想辦法改革現有的國有銀行體制,卻對發展股票市場的投機活動有明顯的偏好。這些年全國各地冒出許多證券交易所,數千萬市民每天擁擠在股票交易廳裏“炒股”,整個社會投機風氣盛行。中國的實物經濟才發展到初級工業化階段,而金融證券業的資本市場卻“繁榮”得接近西方國家的程度。從表面上看,金融證券、房地產等第三產業的“虛假繁榮”給政府帶來了可觀的稅收和利潤,但長此以往,金融證券和房地產等行業的投機熱和“虛假繁榮”必然過多地占用第一、第二產業急需的發展資金,嚴重損害第一、第二產業擴大再生產的能力;其結果只能是扭曲生產要素的優化配置,妨害經濟資源的充份利用,造成社會就業的減少和有效需求不足。
2002年3月下旬在北京召開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專題研討會”上,許多外國專家提出了寶貴意見。世界銀行副行長南卡尼提醒中國:“要把國內發展放在第一位”。經合組織經濟部副部長安德魯.迪安建議,中國要優先考慮三項改革,第一項就是進一步改善資源的利用效率,從而使中國能更好地發揮其生產潛力。經合組織的一份中國問題研究報告指出:中國有4個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第一個問題就是必須解決大量失業及資源重新配置問題。這些建議和研究應該被看做是對中國經濟畸形發展的警告,中國目前的這種非人本的、漠視民生的、非均衡的“樣板戲”發展模式,連許多外國人也看得很清楚了。但是,要改變這種發展模式卻非易事,受益於“樣板戲”發展模式的少數都市居民、壟斷行業和個別社會階層都不願意降低已經擡高了的生活水平,在扭曲的市場經濟和政策的主導下,短視、投機心態極重的牟利行為仍在繼續把資源集中到少數發達地區。
四、收入分配的兩極化及其負面結果
中國的經濟增長率逐年下降,連續幾年出現通貨緊縮,主要原因是內需不足。而內需不足的主要原因是出現了嚴重的收入差距和貧富差別;相當一部份國民收入被少數富人所擁有,而占人口大多數的民眾收入微薄。
僅從幾個最近已經審理的貪汙案件即可看出,中國目前財富的高度集中已達到什麼程度。原沈陽市長慕綏新的貪汙額為1,300萬元,副市長馬向東的貪汙額高達2,000萬元;原廣西自治區主席成克傑的貪汙額為4,000萬元;原港澳國際公司董事長李耀祺在職期間貪汙公款1,244萬元、港幣137萬元,還夥同他人貪汙公款4,900萬元;原深圳市委副書記王炬貪汙了2,000萬元,並利用職權讓其子女貪汙5,000多萬元。只是這5個人及其親屬侵吞的社會財富就達2億多元,這相當於10萬個農民一年的收入(按農民人均年收入2000元計)。
在中國目前的國家制度和意識形態現狀下,占人口百分之幾的權勢者以非法或不正當的手段斂集了巨額財富後,往往不敢公開運用,而只能悄悄地藏起來或轉移境外,結果這些財富或者是成為沈澱資本或“死資金”,或者是成了讓外國運用的資本。私營企業主的財產運用也有類似特性。這是導致當前中國內需不足的一個重要原因。這也可以解釋以下兩個宏觀經濟現象:其一,近年來盡管貨幣發行量很大,M2的增長率連年超過GDP與通貨膨脹增長率之和,但社會需求依然乏力;其二,當前銀行存款余額居高不下,存貸差高達3萬億元,民間投資一直處在低增長的狀態。社會財富中相當大的部份在收入分配兩極化的過程中變成了無法形成有效需求的“沈澱資金”,盡管經濟學家仍然把這部份財富計為總需求的一部份,但實際上這數萬億資金是“虛假需求”;而占人口大多數的鄉村民眾和城市中低收入階層,卻苦於收入短拙,消費能力萎縮。由“虛假繁榮”而產生“虛假需求”,是中國經濟無法擺脫蕭條的根本原因。
五、“權貴擠壓平民”與“嫌貧愛富”
隨著收入分配的兩極化成為一種常態,中國的宣傳和政策也越來越偏袒有錢人;改革開放以前是對有錢人仇恨有加,批判起來不遺余力;現在則走到了另一個極端,對不當致富的人及其行為緘口不言,好像生怕得罪了他們。事實上,今天不少富人的致富往往是建立在對中低階層擠壓的基礎上;許多人的“富起來”不但本身就是非法活動的結果,而且他們積聚財富、隱藏財富的方式不可能帶動社會其他階層經濟狀況的改善;在他們迅速致富的過程中,可以看到占人口大多數的民眾正經歷著相對、甚至絕對的貧困化。[1]
富人對窮人的擠壓還表現在城市建設方面。例如,全國有70多個城市限制摩托車在市內行駛,同時卻鼓勵人們購買私人轎車,結果大眾化的摩托車不能普及,而市內道路因轎車占用的路面面積大變得更加擁擠,塞車導致的汽車廢氣排放越來越嚴重地汙染著市內空氣,損害著行人和騎自行車者的健康,也降低了公共汽車的走行速度;又如,為了方便城市中有車的富人,城建部門修建了大量高架橋,交通管理部門則增加了許多道路護欄,這些設施也妨礙著無車人的行走便利。這是典型的保護有車的富人和官員、歧視平民的政策。
今天的中國不僅存在著巨大的城鄉差別,更出現了巨大的貧富差別。市場機制之所以在中國這麼快就產生了貧富兩極化,關鍵在於市場機制結合了中國社會特有的政治體制和經濟體制。用一個形像化的公式來表達,即市場機制+特權壟斷+不平等競爭=貧富差別。而宣傳部門則竭力掩飾這種現狀。最近,中國的媒體和網絡上就“誠信”問題展開了熱烈的討論,但許多看法只是就事論事,很少看到社會喪失誠信的深層原因是什麼。
改革走到了今天,社會中有越來越多的人成了“犧牲品”,淪落為徹底無望的邊緣群體。他們面對的不僅是生活中的無盡苦難,更多的還是心理上的失衡。一些人因此鋌而走險,這就是為什麼這些年裏中國社會的犯罪案件逐年增多的原因。中國公民所享有的發展權利其實是不平等的,權利的大小主要取決於他是否有權或有錢。無權無錢的弱勢群體本來在社會上生存就不容易,政府再制定種種歧視性政策,不是扶弱濟貧、“雪中送炭”,而是嫌貧愛富、對權勢集團“錦上添花”、對弱勢群體強調“‘優’勝‘劣’汰”,結果必然造成“弱者更弱、強者更強”的“馬太效應”,即社會兩極化不斷擴大的嚴重後果。
六、“泡沫經濟”遊戲和上億勞動力閑置並存
由於大量資金聚集到證券業,不斷炒高股票和房地產的價格,從GDP的統計數字上看,經濟似乎在不斷增長,但實物經濟並沒有變化,也未真正形成物質資本或增加實際財富,更沒有就業的增長。這種虛假繁榮和經濟增長的“泡沫”數字卻往往被刻畫成“中國經濟一枝獨秀”的特徵。只要股市或房價下跌,社會財富便急劇縮水,銀行不良債務便大量出現,甚至隨時可能導致銀行的資金鏈條斷裂,引發金融危機。2001年的中國股市已經預演過一次了,當上海證券市場的股票指數跌到1300點時,全國金融界都出現了異常緊張的氣氛。
中國目前有許多領域急需資金,若把在股市上投機炒做的資金運用到實物部門,既可增加就業,也可改善和提高民眾的生活水平。但現在無論是企業還是各級政府似乎都無意於此,而是唯利是圖、麻木不仁,責任心和良心日益淪喪。與此同時,失業和待業現象與日俱增,上億勞動力待在家裏、無所事事,而當局對此卻熟視無睹,甚至認為問題不大。前不久筆者在家鄉山東省蓬萊縣的村莊裏驚訝地發現,到處是一群群整日打麻將度日的人,其中許多人是青壯勞動力。不僅在農村如此,在許多中小城市也可以看到大批閑置勞動力把時間消磨在麻將桌上。據統計中國的未就業者占勞動力的31%,實際上這是中國人力資源的巨大浪費。中國現在真是無活可幹了嗎?作為一個整體上經濟尚屬落後的發展中國家,全國卻有這麼多的勞動力無處就業;另一方面,股市炒作依舊方興未艾,剛成立的幾家“開放式基金”機構,幾個人或十幾個人就操縱著幾億甚至幾十億元的資金。這種景象無論如何不能說是“經濟一枝獨秀”的可靠基礎。
(待續)
發稿:2002年10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