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一個當代“比丘”的不幸遭遇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牟傳珩(山東青島)

兩年前,一個憂國憂民的虔誠佛教徒,出於“普渡眾生”的信念,僅僅因給中共政府寄發公開信,反對對臺用武,便被逐出寺院,至今處境艱難,無法安身立命,故申請出境,又遭政府拒絕,其命運之坎坷,可鑒當今“紅色中國”人權之現狀。法師每每找我苦訴衷腸,我為無力為他伸張正義而愧疚難當,故僅作俚文,聊以告慰。

慧真法師法名親原,1938年出生於河北邯鄲地區永年縣。該地自古都是兵家必爭的交通要塞,慧真法師少年時代就飽受戰禍之苦。1944年以來,國共兩黨軍隊內戰不止,在該地區形成拉鋸戰,無數百姓慘死於此,碎屍遍野,流血染河。慧真親眼目睹了永年城被圍困兩年,百姓戰死餓死過半的悲慘景象,因而便形成了他畢生反對暴力戰爭,厭惡階級鬥爭的價值觀。青年時代,他就因此而身陷囹圄,慘遭中共極左路線政治迫害。文革後,冤案雖得昭雪,但青春已竭,白發上頭,其時心灰意冷,故頓入佛門。1985年他正式出家,1986年在南京市棲霞寺受俱足戒,1987年遷居該寺常住。但時至1989年,中國大地竟發生了震驚中外的“六、四”血案,法師因同情學生運動,被迫離開該寺。從此慧真成為一個居無定所的當代比丘。

“六、四”後,慧真法師因又一次目睹了中共鎮壓學生所釀成的血案,和重提階級鬥爭的不幸,再次喚醒了他要用有限之年批駁謬誤,反對暴力的良知。慧真法師認為,出家人應當首先是一個愛國的好公民,不弘揚真理,批駁謬誤,又何談“普渡眾生”?為此慧真法師又以出家人的真誠,在當時萬馬齊喑的背景下,開始撰寫一封致中共中央、全國人大及政協的“萬言上書”。該書坦陳已見,直言不諱地從理論上批駁了馬克思主義的暴力革命、階級鬥爭及無產階級專政的荒謬性和有害性。特別是對中共用坦克鎮壓學生的強烈譴責。慧真法師寫道:“執政者對千萬愛國學生的請願無動於衷,竟調集軍隊、大炮、坦克堵塞言路。言路被堵塞,即是追求真理的路被堵塞。”最後,慧真法師希望國家能“教育人民認識真理;要認識馬列主義這些美化階級鬥爭,提倡階級鬥爭,挑動階級鬥爭,以階級鬥爭為鋼,以階級鬥爭為榮,以階級鬥爭為樂的謬論邪說的危害,認識階級鬥爭的種種實質危害,進而共同探尋一條解決階級矛盾的正確途徑。”

正值此時,慧真法師輾轉來到山東省青島市湛山寺暫時掛單,便將其反復修改,完成的近兩萬字的《萬言書》,虔誠地呈交青島市政府,希望其轉呈中央。然而沒過幾天,市宗教局幹部就牽頭,由市佛教協會秘書長、湛山寺方仗、監院共同開會,批判慧真法師,會後又將他逐出該寺。從此慧真法師又開始浪跡天涯,所到寺院竟都不顧佛門道義,不予收留。例如,山東省煙臺市竹林寺妙光法師就對前往要求掛單的慧真說:“你是在黨中央都掛了號的法師,我們可不敢留單”。

三年前,慧真法師又幾經周折,經山東省佛教協會朋友協調,來到青島市郊區的一處尚未開放的法海寺。該寺當時僅慧真一位法師。1999年下半年,中共因臺灣李登輝發表“特殊兩國論”發起新一倫“文攻武嚇”浪潮,海峽兩岸大有戰爭一觸即發之勢。為此對戰爭深惡痛絕的慧真法師,再次不顧個人難境,發出一封佛教徒致中央政府的公開信。該信抨擊戰爭罪惡,反對中共恃強淩弱,認為中共武力攻臺是“無道罰有道”。他在該文結尾時寫道:“中國古代聖人說:‘恃德者昌,恃力者亡’這是千真萬確的普遍真理,為什麼力不可恃?力量對比是在不斷變化的,它必然受到人心向背的制約和規定,所以只有恃德,順應人心所向,才能取得最後勝利,反對戰爭,擁護和平,厭棄階級鬥爭,歡迎和平協商,統一分歧,化解矛盾,實行互利的階級合作,這就是人心所向,也是人民群眾的真實利益所在。”

該公開信在上呈中央的同時,又在海外的論壇上發表,導致大陸官方震怒,即將慧真法師逐出法海寺,引發海外新聞報道。至此,慧真法師再次拖著老邁之身,南北流亡,途徑江蘇省無錫廣福寺,得以勉強棲息,但不堪該寺知客嚴密監控,又輾轉至浙江湖州道場山萬壽寺,仍倍受監視與淩辱而無法安身。為此他第三次致書中共,批駁政府容不得異己,要求申領護照,出國考查(已被當局拒絕)。慧真法師在該信中寫道:“為什麼一而再地把我逐出寺院?我沒犯國法,沒違反寺規,就因為我寫了兩篇文章----自我經歷,親身感受,使我不得不相信,當今的統治階層,確乎容不得異己,聽不得不同的聲音。我忽然記起‘六四’請願學生遊行隊伍中很多人用膠布貼嘴巴的情景。真要以他們為榜樣嗎?”在中共長達半個多世紀的統治中,慧真法師不僅無法做一個有良知、有權利的正直中國公民;而且不能做一個弘揚真理,誠心向佛的比丘。若留不得,若去不能。這究竟是為什麼?(200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