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中國大學學術現狀憂思錄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2月14日訊】最近,學術界一直在談論學術"打假"的問題。《中國教育報》上有一篇文章談及論文制假的幾種類型及模式;父子型--父代子(也有個別情況下子代父)寫論文;夫妻型--夫代妻或妻替夫寫論文;師生型--師為生或生替師(師有名氣有關系但沒時間沒精力沒動力研究,只在學生論文上署名發表即屬生代師)寫論文;上下型--下級代領導(這在目前已是流行性感冒)寫論文;抄襲型--找一本人不常見的刊物抄一篇投出去,高明一點的稍做改頭換面,膽大一點的原湯原汁;牟利型--代寫論方收"潤筆"……服務於論文制假的是"文集"、"文庫"、"文選"滿天飛,學術刊物遍地開花,"增刊"、"專刊"層出不窮,越出越厚。如果在報刊上發文章時留下了地址,馬上便"入選通知"、"獲獎賀卡"、"名人詞典"、"學術會議"請柬似雪花般飛來。有錢或有權的(當然有權也就有錢!有錢也就有了權)樂此不廢,海南、西雙版納、張家界,黃山等地的旅遊業得到極大支持。

與專著、論文泛濫相伴而來的是評獎的泛濫與失真。不要說大大小小的"學會"、"協會"、"學術會議"、"研究會"、研究院、研究室、編輯部都在評獎,交錢就得獎,錢多獎級高,名利各有主,證書滿天飛。就是以各級的政府名義進行的幾年一次的官方評獎,也充滿了銅臭氣和權香味。某地財政部門官員的一篇極普通的文章,在號稱該地最高級別的社會科學評獎中得一等獎。人們不解,問評委何以如此?評委言,不評一等獎,人家不撥獎金……評獎有假,碩士、博士這樣神聖的學位也有假。一些喊著最響亮的革命口號的單位,正在拼命賣碩士、博士文憑,教育大戶成為創收大戶。學術界驚呼:"碩士熱,博士熱,就是學術不熱;論文多,論著多,就是學問不多;入選證,獲獎證,就是學風不正;文憑高,學位高,就是學養不高"。制假、造假弄得魚目混珠,真假莫辯,泥沙俱下,亂成一團。

魚目混珠、泥沙俱下,這只是表面現象。但要說人們不識真假,那是假話。是不想別真假,不願識別真假,不敢判別真假,而非不知道真假。不想、不敢、不願的原因在於體制。我敢說,私營企業的老板在識別人才上,個個是火眼金精,絕不存在不想、不敢、不願的問題。因為用了假貨假人才,他的企業就要破產,他就得跳樓。相反,對於吃大鍋飯的高校或研究單位而言,主管人員心裏雖然"明鏡似的",但也仍要用假、容假,讓魚目混珠,假貨泛濫。這是因為:第一,假做真時真變假。現在假貨水貨已成了大氣候,成了主力軍。三分之二以上的學術刊物,刊物上三分之二以上的論文,都是除了作者自己看再沒人看,除了評職稱有用再無他用的假冒偽劣產品。在論文制假隊伍中,既有不會制真而不得不制假的,也有雖會制真也稍帶制假的;既有為自己制假販假的,也有替別人為錢財制假販假的;既有個體制假的,又有集團,甚至單位出面制假貶假的。單位出面買個書號刊號,每人發表一篇。平均分配,畢大歡喜。人數之多,隊伍之眾,早已使得真假難覓,相形見"寡"。如果不容假、揭露假,便會影響穩定安定鎮定。讓那麼多假貨作者臉往哪兒擱,人往哪兒去呢?還拖家帶口的。再者,法不現眾,人體中責寡。為了使居於少數的真品避免滅頂之災,對制假販假者還是讓一讓吧!畢業學術腐敗不是經濟腐敗更不是政治腐敗,不影響大局。第二反正拿的國家工資,又不存在企業破產、跳樓自殺的危機,我幹嘛惹人得罪人呢?第三,造假者治學無術,但活動能力卻極大,且居於多數、深得人心,我得投鼠忌器:要團結大多數,不能得罪一大片;再者,人才是假的,但禮品禮金是真的,怎麼好意思讓人家出醜呢?第四,鐵打的營盤流水的兵。我能在這幹幾年?為什麼要引火燒身?第五,人才市場上大學生還是"短缺產品",蘿蔔上帶的泥再多也還能賣出去,用假人才制假產品還可以過日子,又何必自找麻煩,大動幹戈。第六,在計劃經濟仍然計劃著的這一塊,中國人現在認"包裝",用人單位大多還是只看招牌不看貨色,假貨只要包裝好還能賣出去,假師傅又怎麼會失業?第七,人家是假的,咱也不太真,讓李逵出了頭,咱這李鬼不論大小都得吃虧。能包容時且包容吧!第八,咱的上司也是認真,認量不認質。搞什麼"工程"、"評比"、"驗收",看的是論文多少,專著多少、碩士多少,博士多少,誰看你真人才、真水平?人家認假,咱何必認真?

學術打假,人才打假,說到底,是一個體制問題。一旦中國進一步深化改革,全面引入競爭機制,實行市場經濟,則假東西便會大大減少。因為市場經濟是競爭經濟,正常競爭必然帶來產品過剩,產品出現過剩之後人們就要選擇,就會出現優勝劣汰,破產失業。在競爭的條件下為了保證生產適銷對路的優質產品,在選母機、選原料、選工匠時,誰也不會選假貨,為了防假就得選名牌。產品制造商為了競爭不致於失敗,就得創名牌、保名牌,用高手師傅制造高質量的名牌產品。在這樣的情況下,制假、販假者的市場便大大減少了,假論文、假人才便面臨危機了。而在這樣的情況下,相關人才制造企業為了自己的利益,自己的生存,就不得不建立相應的責、權、利統一的管理機制了。覆巢之下,安有完卵?在面臨企業破產,下崗、失業危險時,人們的內訌、嫉妒、窩裏鬥就不得不悠著點了,為了自身的利益也就不得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了。現在的工廠絕對不會出現選模範不選好的,故意選表現一般的甚至於很壞的,嫉妒、擠排、貶低工程技術人員的情況。相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在自負盈虧的企業中得到了最大體現。按照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人的本質,既不天生是惡,但也不天生是善,說到底,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假貨泛濫,要從社會關系中找原因。改革就是調整社會關系,改善社會關系。改革的結果是兩方面的,一方面解放了生產力,推動了物質財富的增加;另一方面,變革了上層建築,改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推動了精神文明建設。

對於目前的大學生找工作難,人們從社會穩定的角度來認識問題,只見其弊而未見其利。一方面,誠如報刊分析,大學生找工作難是難在城市,難在沿海,難在大機關大企業。這些地方,這些單位早已人滿為患,當然以進。大學生在這些地方找不到工作,就會面向基層,進入基層。這對於人才的合理配置有利,對於推動老少邊窮地區的教育文化事業發展和生產進步有利,對於我國社會的整體進步有利。另一方面,大學生形成"過剩",就業市場形成買方市場對於高教改革,校風學風教風的改革也是一個契機。政府機關的改革分流已經開始,可以說,教育這一塊,特別是高教、高校這一塊,是鐵飯碗的最後一個了空洞了。官浮於人,人浮於事;"校長一長行,院長一走廊,處長一會堂,科長一操場"是對高校官本位大環境下官多兵少現象的生動寫照。"兵"雖然少,但卻並不精。各個高校中行政、後勤人員都占了多一半,正式工玩,合同工轉,長期臨時工看,短期臨時工幹。就是少而又少的教師隊伍中,也是混的多,幹得少;用於副業的精力多,用於專業的精力少;用於內耗的心思多,用於教學的心思少;想當官發財的多,想做學問的少。由於高校盛行的官本位,教不了書的搞管理,搞管理的論資排輩當領導,整個高校中"權術"重於學術,權術帶頭人"多於學術帶頭人。權術帶頭人沒人封,但貨真價實,學術帶頭人有人爭,也有人封,人數雖少水份多。教師地位最低,濫竽充數,得過且過,以至於"教授不如狗,講師遍地走"成為註行語。在這種情況下,能培養出高水平的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要求的具有開拓創新能力的學生嗎?

由於市場機制尚不健全,單位用人難以唯才是舉,用了以後也難以辭退庸才,加上計劃經濟形成的思維慣性和評價模式,許多單位為了保證人才的高質量,便追求高學歷。各高校熱衷於大力發展研究生教育。而一旦發現研究生不會研究,博士生其實不博又會如何?又將如何?我們現在的高教管理仍然是計劃經濟體制的產物,官三位是計劃經濟的特征,職稱評聘仍是計劃經濟統管統籌統分的模式(現在許多高校搞的低職高聘與高職低聘正是對這一模式的沖擊,體現了市場經濟的要求),片面,絕對,形式主義地(而不是從實際出發,根據實際需要,註重素質和能力),追求高學歷高學位高職稱,這都是計劃經濟的慣性作用。市場經濟說到底是競爭經濟,經濟競爭的關鍵是人才競爭,人才素質、能力的競爭(而非學歷、官階的競爭),人才培養導致教育的競爭,高校之間的競爭最終是對名師的爭奪,是名牌的競爭。學校沒名氣培養不出好學生;學生沒水平找不到工作;畢業生找不上工作學校就招不上高水平學生甚至招不上生;招生狀況不佳大家的日子便不會好過。這便是要創名牌名校的原因。因為名牌大學不是名在大樓上,而是名在大師上;有名師學樣才有名氣,有名師才出高徒。所以人才的買方市場最終將導致的,必然是尊師重教,是高教改革,是打破高校的官本位、鐵飯碗、人浮於事窩裏鬥;人才的買方市場帶來的,既是高教事業的春天,也是中華民族實現偉大復興的契機。

打破堅冰,開辟的是迎來春天、通向勝利的航道;吹去"泡沫",得到的是學風的端正,學術的繁榮。大學生就業的"熊市",正是迎接教育大改革大發展的陣痛,我們即將聽到的是新的生命的響亮啼聲。


(摘自大家論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