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奧核酸”的騙局與薄熙來其人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31日訊】前不久升任遼寧省代省長的薄熙來,近期的“政績”中值得大書特書的一項,就是他大力捧起的大連市拳頭產品、近幾個月來風頭日上的“珍奧核酸”。根據《光明日報》的報導,“核酸營養”的全部研究工作早在1992年就已經完成。8年無人問津的“科研成果”,為何轉眼間一鳴驚人呢?這自然是與領導同志的關懷是分不開的。沒有薄熙來親自遊說,僅憑“珍奧核酸”的人馬怎能請得動陳雲夫人、“營養學家”於若木的大駕來為之助威。薄熙來本人到北京也是逢人就誇“DNA”,面向高層的宣傳輔以透過媒體的廣告轟炸,造起了喧天的聲勢。
“珍奧核酸”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只需基本的高中生物學知識即可明辨,一則核酸存在於日常飲食中的任何動植物細胞;再則核酸口服後將被消化分解,不可能直接吸收。進一步講,盡管人體制造核酸大分子所需的幾種小分子有機物的來源之一是消化吸收的食物,但是其中沒有任何一種是常見食物中缺乏的。相反,如果核酸攝入過量,將導致體內尿酸生成過多,引發痛風癥。如此看來,“珍奧核酸”比江湖郎中面粉炮制的“補品”更加惡劣,不但大騙其錢,而且危害消費者健康,其責任者應當受到懲處。
薄熙來、於若木出馬推銷“珍奧核酸”,果然成績不俗。筆者一位朋友年邁的父母已經花費兩千多元買“DNA”,現在得知真相,欲哭無淚。受騙的消費者令人同情,那麼薄熙來會不會出於同樣的同情心而改正自己的過失、制止這一騙局呢?答案只可能是否定的。
薄熙來此人儀表堂堂;任大連市長多年,政聲頗佳,亦有勤政愛民之望。然而,在這一切表面現象之下,與很多人的想象相反,真實的薄熙來絕不是共產黨內的清流。換句話說,薄熙來與鄧質方、陳元等聲名狼藉的“太子黨”並無本質區別,只是更加善於偽裝而已。政治上的野心使他不得不偽裝,地方官的身份也為他處心積慮塑造個人形象提供了便利。
不少北京人都聽說過薄熙來多年前的兩件醜聞:其一,薄熙來出於政治目的,迎娶了相貌與他絕不班配的李雪峰的女兒,後來形勢變化,又把妻子一休了之。其二,1978年恢復高考,薄熙來報考北大,差分數線2分,乃討得鄧小平的批條,才得以擠入北大,這在文革後首開走後門上大學之先河。
這裏重提這些“沈年老帳”,旨在從側面說明薄熙來的為人。這樣一個玩弄政治婚姻的投機者,以後(1999年)在全國率先樹起江核心的巨幅畫像,也就不足為怪了。
那麼,如何看待薄熙來在大連的“政績”呢?北京的市政建設,靠的是全國供養;大連也是如此,只不過方式不同,難以察覺:薄熙來作為“太子黨”,可以為大連不斷“貸”得不必真正償還的巨款。錢是老百姓的、國家的,買來的“政績”與口碑是薄熙來的。大連人在薄熙來治下落得實惠,他們中的很多人以後大概還會懷念薄熙來吧。筆者不禁想起齊奧塞斯庫的小兒子尼庫,他立志從政,也從地方官做起,而且的確“為官一任,造福一方”:80年代,羅馬尼亞全國物資緊張之時,尼庫的治下的錫比烏市卻得到更多的供應。時至今日,齊奧塞斯庫父子均已作古,錫比烏市懷念尼庫者仍大有人在。
目前薄熙來官運亨通,於是有人對他寄以厚望,認為他將來有望成為“中國的葉利欽”之類人物。的確,不管一個政治人物品行如何、動機如何,人民只需要他的政治行為在效果上與歷史的進程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就可以了。然而,薄熙來恐怕會讓抱有這種幻想的人失望。據熟悉他的朋友透露:此人性格上自私自利、患得患失而缺乏魄力,絕非銳意進取的改革派人物。他成為“中國的葉利欽”?可能性為零。
總之,不要相信“珍奧核酸”的欺騙,也不要相信薄熙來的畫皮。
附:世界衛生組織稱人體不需要額外補充核酸
新華社倫敦1月13日電 脫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對生命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生物學專家和營養學專家指出,直接服用核酸對改善健康並沒有用處,過多服用還可能有害。
現代生物學指出,正常人不存在核酸匱乏的問題,人體的所需要的核酸都由自身合成。人類每天都會從飲食中攝取大量核酸,而它們並不是必需的營養物質。
世界衛生組織在2000年底發布的《建立世界範圍的人類營養需求方案》報告中,列出了人類所需的全部營養物質名稱,包括蛋白質、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維生素、微量元素等,其中並沒有核酸一項。
針對一些聲稱“世界衛生組織呼籲成年人每天補充外源核酸1克至1.5克”的報道,世界衛生組織營養部的負責人克拉斯登博士在接受本社記者采訪時再三強調:“本組織從未說過人體需要額外補充核酸的話”。
英國劍橋大學分子生物學實驗室的核酸研究專家邁克爾·蓋特對本社記者說:“核酸在人體細胞中大量存在,人體並不需要額外的核酸。服用外源核酸對健康沒有作用,至少我沒有聽說過任何研究表明這有什麼效果。”
美國聯邦食品和藥物管理局在1999年發布的關於營養品工業的報告中,對核酸制劑的評價是“口服的核酸既無效也無影響,因為它們在被吸收之前,在腸道內被改變或摧毀。核酸缺乏癥並不存在。口服的藥片和膠囊無毒。”
專家指出,飲食中的動植物核酸進入體內,並不能被人體直接利用,而是將被徹底分解成核苷、核苷酸等正常人都不缺的普通小分子。事實上,假如外源核酸直接在人體中發揮作用,將會用其它動植物的遺傳信息擾亂人體本身的遺傳信息,導致基因突變,引起機體功能混亂。
目前生物醫學界的主流認為,核酸和它分解後產生的核苷酸並不是必須營養物。個別學者認為,哺乳期的嬰兒和特定病人補充一些核苷酸可能有用。但沒有任何可信證據表明額外的核苷酸具有增強人體免疫力等功能。
相反,如果人體攝入的核酸過多,將會分解形成過多的嘌呤類核苷酸,進而促使尿酸過量生成,引起痛風。聯合國大學《食品與營養通報》警告說,為了防止尿酸生成過多,必須對人類食物中的核酸含量加以限制。
發稿:2001年1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