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砸缸救小孩”之外说说你不知道的司马光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清流》月报编辑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司马光,从小聪慧,最为人熟知的就是“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小小年纪的司马光就有这样的机智,听过的人多深感折服。
司马光,字君实,号迂叟,陕州夏县涑水乡(今山西省夏县)人,世称涑水先生,历任北宋时期的五朝名臣,是北宋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学识渊博,主持编撰长篇编年体史书《资治通鉴》,共294卷,300万字。从公元前403年战国时代开始,到959年5代后周灭亡为止,含括1300多年的历史,花了19年才完成。
司马光一生奉行孔子仁义爱人的思想,推崇不患寡而患不均的思想,反对压迫贫民和平民;尊崇孟子民本思想和舍生取义精神。他在宋朝与孔孟成为受到人民和儒学界崇高尊敬、爱戴的杰出人物,被民众和儒学界尊奉为“儒家三圣”之一。司马光能如此被肯定,从以下几则故事就可窥见一斑。
剥胡桃:知错能改终生不再说假话
司马光5岁时,有一次他想要脱去胡桃皮,弄了半天就是脱不掉。后来家中的婢女看到了,就帮他把胡桃放在热汤里浸泡一下,很容易地就把胡桃皮脱去了。这时他的姐姐从外面进来,问他:“是你自己把胡桃皮脱去的吗?”他回答:“是啊!是我自己把胡桃皮脱去的。”
这些经过情形都被司马光的父亲见到、听到了,他父亲就走出来教育他说:“小孩子,不可以说假话!”并向他讲了为人要诚实的道理。司马光听了很惭愧,从此以后下定决心悔悟改过。终其一生,他都不再说假话了。
不纳妾:清净自律不为美色所惑
俗话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所以古时上至帝王,下至稍有些田产的普通百姓,几乎都会纳妾,美其名为家族绵延子嗣。
司马光娶妻张氏10年余都没有生育,张氏一直想为其纳妾,司马光始终不同意,宽慰她说:“有子无子皆由命定,不是强求所得。再说,普天下的孩子多的是呀!只要能为他们多做有益之事,使其成为于国于民有用之材,何必一定要自己生呢?”
张氏为了给司马光绵延子嗣,就给他置了一房妾室。一天,夫人将盛装打扮的妾室送到他的书房内,他直接当作没看见,理也不理人家。那个小妾想引起他的注意,就随身拿一本书问:“中丞大人,这本是什么书呀?”原以为司马光会因此跟她搭话,没料到司马光却庄重地拱一拱手答道:“这是《尚书》。”说完之后又埋首文案,不理会她,姑娘只得知难而退。
后来张氏又为他选了一个姑娘作妾,自己借故外出,告诉那个姑娘等她离家之后,晚间到老爷书房去。姑娘打扮妥当,端着茶水,晚间来到书房,司马光看见这位姑娘在他书房中出现,正色道:“夫人不在,你来这里做什么?速去!”随即让她离去。
《宋史》评价司马光“居处有法,动作有礼”、“自少至老,语未尝妄”、“事无不可告人言”,称赞他坚守礼法,一辈子没说过过头或失礼的话,没做过不可告人的事。后来,司马光夫妇收养了哥哥司马旦的儿子司马康。
典地葬妻:清廉简朴一生粗衣薄食
司马光一生清廉简朴,不喜奢华,直到过世都是粗衣薄食。据说,他的妻子死后,家里没有钱办丧事,儿子司马康主张借钱把丧事办得排场一些,司马光不同意。他教育儿子立身处世应以节俭为贵,不可随意借贷。随后他把自己在洛阳的一块地典当出去,简单地办了丧事。
据《宋史》记载,仁宗驾崩后,英宗将价值一百余万的钱物颁赐给群臣,司马光一向反对朝庭宫中宴饮和赏赐之风,认为国家有大忧患,中外困窘贫乏,因而带领部分同僚们多次上奏章劝谏,却无效。
司马光于是捐出他所得的珠宝作为谏院的公使钱,把黄金赠送给舅氏,家不藏财。他说:“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
教化治世:以身作则转变洛阳风俗
宋朝的司马光为人忠厚正直,天下闻名。陕州、洛阳一带的百姓被他的德行所感化,若要做一件事情,必定会互相提醒、彼此警惕说:“千万别做坏事啊!如果做了坏事,一旦被司马光知道,那就会无地自容啊!”
洛阳的风俗受到他的影响感化而为之一变,当地世人多能崇尚名节,而羞于谈论钱财利害;人人都有廉耻的观念,知道有所警惕,不敢为非作歹。
司马光在评价自己时说:“我无过人之处,只是平生所作所为,皆问心无愧。”
结语
克制贪欲是一种美德,自古为圣贤所尊崇。许多古人相信“一饮一啄,莫非前定”,人一生的财富用度是上天早已规定的,都是有定数的。拥有再多家产的富人,如果奢靡浪费,会遭人怨恨,终有一日会败光财富;享有财富而又有美好的德行,财富才能长久。
发稿:2023年3月13日 更新:2023年3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