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缘归大法道德升华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见仁见智 > 杂谈随笔

夏秋之交话养生(图)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夏风

秋天开始,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秋冬养阴。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秋季干燥,气燥伤肺,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乳鸦啼散玉屏空,一枕新凉一扇风。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宋代诗人刘翰的这首绝句,描述的正是夏秋交替时的场景。今年立秋是8月7日22点,经过一个夏天的暑热熏蒸,人们的身体需要得到恢复。中医讲究肺主秋,立秋养生应当遵循润燥、补肺、养阴、多酸等法则,且不宜大补,应以调理脾胃功能为主。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节气)以后,下一次雨凉快一次,因而有“一场秋雨一场寒”的说法。东汉崔 《四民月令》:“朝立秋,冷飕飕;夜立秋,热到头。”

中国古代讲究天人合一,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早在周代,逢立秋那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举行祭祀仪式。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报奏。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立秋之日凉风至”,立秋之后,气候由热转凉,阳气渐收,阴气渐长,气候逐渐变得干燥。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人们可以根据秋季特点来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但是经过炎夏,脾胃多有损伤,消化功能尚处于脆弱状态,所以秋天养生可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

养生以肺为先

秋天开始,自然界由生长开始向收藏转变,根据顺应四时的养生原则,秋冬养阴。

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秋季干燥,气燥伤肺,肺气虚则机体对不良刺激的耐受性下降,易产生疾病,因此需要润燥、养阴、润肺。

从五行生旺推算,此时肝脏、心脏及脾胃处于虚弱阶段,而立秋后肺功能开始处于旺盛时期,根据阴阳调和,机体平衡的原理,要加强对这些器官的调养,使肺气不要过偏,影响机体健康。

辛辣发散之物容易泻肺,酸味之物则能收敛肺气,所以这时候的饮食要慢慢调整,不宜进食羊肉、葱、姜等食物,可以多吃酸味蔬果。

饮食以清淡为主

刚立秋后气温还较高,空气湿度也大,人们在夏季常常过食冷饮,多有脾胃功能减弱的现象,此时如果大量进食补品,特别是过于滋腻的养阴之品,会进一步加重脾胃负担,长期处于虚弱的胃肠一下子不能承受,反而导致消化功能紊乱。因此,初秋进补宜清补而不宜过于滋腻。

立秋之后,需少食生冷寒凉食物,多食熟、温软、易消化食物,少吃辛辣油腻食物,多以蒸、煮、炖、焖为主,忌油炸、烧烤、煎等烹调方式,调养肠胃。秋季进补,也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比如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山药、扁豆、银耳、百合等,均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秋季干燥,使人体大肠蠕动速度减慢,容易便秘。所以要多吃些蔬菜、水果类的膳食纤维食物。蔬菜能为身体提供更多的胡萝卜素和B族维生素,还能预防眼睛干涩和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同时,立秋后,需要注意水分的补充,一是为了补充夏季肌体丢失的水分;二是可以防秋燥,缺水是引起秋燥的原因之一,多表现为皮肤干燥,口唇干裂,咳嗽等。

“饮食有养,贵在调配”。总之,秋季养生应以“平衡膳食”为原则,进行合理的膳食搭配,才是最好的养生方略。

另外,立秋是中国二十四节气的第十三个节气,民间习俗亦是五花八门。比如,其中有秋季祭祀土地神的秋社习俗,在收获的季节,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