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忘善良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张君艳【明心网】词典上对善良的解释是“心地纯洁,没有恶意”。我觉得这样的归结过于单薄,远远没有把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词的博大内涵揭示出来。古语说“百德孝为本”,由孝敬父母而升华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其结晶正是善良,善良才是百德之根,它能生出仁爱、无私、宽容等无数葱郁的枝条,从而构成人世间不可或缺的绝美风景。
第一个让我懂得这个词含义的是祖母,在我童年的眼中祖母便是善良的化身。她的面貌、她的行为、她的教诲,无一不闪耀着至善的光辉。在短短五十几年的生命中,她经历了太多的贫穷与苦难,但没有丝毫怨言,一生一世都在为家庭为别人输送着太阳般的温暖和爱。
我始终认为祖父不是个坏人,他晚年时对我们那么慈祥,他关爱他的每个孙子孙女。但他年轻时确实做了许多对不起祖母的事情。分析起来我觉得他绝对是高尔基长篇小说《母亲》中的老符拉索夫和艾青的诗《大堰河——我的保姆》中大堰河的男人那一类的丈夫形象。祖父把那个不合理社会加到男人头上的一切,变换成另一种方式加倍地转嫁到祖母身上,而善良、坚强的祖母却默默地撑下来,几十年如一日,始终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承受着各个方面的压力,有来自社会的,也有来自家庭的。
祖父想出了许多匪夷所思的折磨祖母的“办法”。他把岳父的名字写在墙上,用笤帚抽打;嫌祖母的饭做得不可口,便往饭里扬一把灰,从而让祖母痛苦。有一次,他抓起一只盛满热粥的碗砸向祖母,那碗正好扣在祖母的头上。祖母不顾四溢的粥汁,用手紧紧地握住那只碗,唯恐它掉在地上摔碎。祖母后来对我说:“那时的男人活得特别不容易,我什么都忍着其实就是在帮他。”
这就是祖母,她恬退隐忍,尽可能地为祖父还有别人分担什么、忍受什么。人要善良,有时就得自己受点委屈。我想祖母心中一定也有着深深的痛苦,只是她从不向人提起罢了。
童年的我是在祖母的背上度过的。在朦胧的记忆中,总是祖母背着我给邻人送去刚出锅的粘豆包;杀过年猪之后,她领着我给孤寡老人送去精肉、白肉、血肠和猪肝,真是样样俱全。她无偿地用偏方为乡亲治病,她还是乡邻的义务裁剪师。祖母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播撒无私和善良的种子,让我同情所有的弱者。
灾荒年月,从山东那边来的乞丐很多,大人不在的时候,我们总要将他们领进屋,让他们喝上一口热水,接着再舀一碗米给他们。一次,一位年老的乞丐从我家走出去后,又进了邻居的院子。这次他遇到的是冷冷的拒绝。这在他的乞讨生涯中可能并不多见,所以他的脸霎时变成了失望的灰色。这一切都被我看在眼里,也不知是什么驱使我走上前去说:“莫怪她,她家也是讨饭的!”这样的谎言竟从一个孩子的口中流利地说出,大概是怕因他受了冷遇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我更想告诉他在这个世界上他并不孤独。
渐渐长大的我在只有一块糖的时候,也会把它送给伙伴,糖吃在别人嘴里,却甜在我的心里;放学的路上碰到过路人拎着重物,我总是立刻走上前,尽我的全力帮他减轻负担。做这些并不为别的,只为事后自己内心的舒畅与幸福。
长大以后,有时和朋友们谈起为官之道,谈起一些好官,也说到一些坏官。大家一致认为那些坏官的贪欲、嫉妒、欺诈全是由不善派生出来的。也许他们先前曾是善的,后被膨胀的私欲污秽了、淹没了,终于成了一个恶的典型。究其原因,都是他们最后丢开了“善良”的缘故,试想,一个当官的,如果他心地善良,他就会想老百姓的疾苦,他就会尽力为他们做事,而不是如何利己。善良是做人的一条根本原则,没了这个原则,人会变成什么样子,官会变成什么样子,一想而知。这也许有点人性论的味道,但却是我朴素的理解。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金钱对许多东西都产生了冲击,这些东西中也有人类善良的品性。但我们应时刻铭记:只有善良才能始终使我们立于不败,放弃善良其实也就是放弃了我们自己。
发稿:2005年11月9日
更新:2005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