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烛:20年后我们向谁要水资源?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冷烛【新生2月22日讯】最近,中国科研机构提供的一份报告指出,今后20年中国加快实现工业化,石油、天然气、铜、铝矿产资源累计需求总量至少是目前储量的2至5倍。而工业的发展将更加快对淡水的需求,未来我国每年缺水量将达到200亿立方米,水资源危机四伏。因此,我国制定国家矿产与水资源发展战略已迫在眉睫。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的重点除了规划和调配,还应该尽快提倡加强环保和节约用水的观念,做到人人珍惜节约每一滴淡水。
* 我国淡水资源匮乏
过去,人们总以为淡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但是随着全球的淡水危机我国在20年后水荒会变得越来越突出。其实我国水资源并不丰富,但用水浪费惊人,供求问题十分突出。虽然我国水的江河年径流总量达26380亿立方米,但由于人口众多,耕地广阔,人均水量只有2700立方米,居世界第88位。每平方米耕地水量仅2.65立方米,约为世界水平的3/4。此外,我国水质污染速度很快,水土流失严重,而近年来长江口的盐水倒灌更加剧了城市淡水短缺,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水的利用率,进一步加剧了水危机。
目前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6位,但人均占有量只有2300立方米,约为世界人均水平的1/4,排在世界第121位,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水污染更使我国的缺水状况“雪上加霜”。农业缺水量大 中国是个农业大国,农业每年缺水约300亿立方米,受旱面积达2-3亿亩。目前灌溉面积仅7.3亿亩,如不兴建灌溉设施,每年缺水量将扩大到600-700亿立方米。此外,还有8000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
* 城乡供水严重不足
我国517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每日缺水约1600万立方米,每年缺水量达58亿立方米。缺水城市主要集中在华北、沿海和省会和工业型城市。供水量不足,给城市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
我国西北乾旱地区包括新疆、青海、甘肃、宁夏全境和陕西秦岭以北、内蒙古西部以及山西西部地区,总面积占中国全国的三分之一多。中国的主要沙漠都分布在这一地区。在总人口9000多万的西北地区,少数民族占五分之一左右,目前尚有1226万人饮用水困难。 部份山区、草原、滨海和海岛还有6000万人口和4500万头牲畜饮水十分困难。
内蒙古阿拉善地区严重缺水致使马莲草几乎绝迹,而沙漠化也使以往“风吹草低见牛羊”的美丽牧区变成光秃秃的荒山,山羊没有草吃就互相吃身上的毛,以至于能看得见山羊身上的皮肉,牧民不得不给这些山羊穿上衣服。几百万只骆驼以罕见的速度递减,使牧民的生活蒙上一层严霜。按目前的经济发展速度,如不及时兴建一批水源工程,每年缺水量将超过200亿立方米,将严重制约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用水需求。
* 地下水超采严重
最近,据媒体报导我国有“死亡之海”之称的塔克拉玛干沙漠,找到了一个地下水储存资源360亿立方米的大型“地下水库”,如何有规划地来采集这样一个相当三峡水库(393亿立方米)库容的地下水是迫在眉睫的问题。
目前在鄂尔多斯盆地黄土覆盖区先后实施了55处打井取水工程,在西南地区四川、重庆红层盆水资源贫乏地区采用分散小口径浅井先后打出小口径浅井1934眼,农民开始发展“庭院经济”,更大量地利用这些地下水,使地下水开采走上“猴子掰包谷”的路。对罗布泊东部140平方公里的地下水份布区进行大面积的地下开采,会不会加剧沙漠东扩和大面积水土流失,对地质状况会不会有影响?
* 水污染难以遏制
国内七大水系、部份湖泊和近岸海域污染的趋势仍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主要流域,包括长江、黄河、松花江、珠江、辽河、海河、淮河、太湖、巢湖、滇池的断面监测结果表明,36.9%的河段达到或优于地面水环境质量3类标准,淮河干流水质有机污染程度减轻,5类和劣5类水质达到54%,黄河、松花江以4类水质为主。一些湖泊富营养化污染程度加剧,巢湖、滇池、南四湖、太湖污染最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不同程度地受到污染。 河口地区和城市附近海域污染严重。
随着经济加速发展,不少工业企业耗水量大,水的重复利用率只在50%左右。而目前国内在建的基础工程中70%对生态构成了危害,水是维持生态平衡的血液,淡水浪费更加剧了我国水资源危机。
尽管到2005年重庆市的净水工程实施后每立方米自来水水价至少要达到3.06元,才可能保本。北京市的淡水目前已涨到2元多钱一吨,但是只要我们到洗车、冲地、公共卫生等场地走一圈,就会看到白哗哗的淡水在人们的大肆铺张浪费中流走了,而流到地下的水与工业污水、废水汇合后一部份造成土壤的污染,另一部份或许又会流向水源,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 节水比调水成本更低
即使在南水北调竣工后引到北方的水也是有限的。专家估计未来20年中国石油需求缺口超过60亿吨,而水资源缺口更大。水利专家预计到本世纪末,全国总需水量将由目前5000亿立方米,增加到6500亿立方米,全国供水能力要相应增加1500亿立方米,才能达到供需平衡。
2003年是国际淡水年,而人们仍然还没有认识到将来有一天水的价格也许会超过石油,黄金有价水无价。水利部汪恕诚部长在今年年初的全国水利厅局长会上反复强调了节约用水是最要效的成本控制。据统计,1998年以来,国家已投入国债78亿元,地方配套60多亿元,用于247个大型灌区节水改造示范项目的建设中,形成110亿,也就是说每基本上投入1元就可以节约1立方米水,而调水需投入10元钱才能调1立方米水,而在南水北调的西线中要高达15元钱才能调1方水,可见节约用水比调水要划算。
在南水北调的“清水廊道”打造过程中,为了确保缺水和乾旱地区人民能喝上乾净的长江水。整个长江流域的治水治污总投资需要238.4亿元,与主体工程几乎是1:1(主体工程为250亿元),如果把这些钱拿来买水(119.2亿立方米的水量)又相当于一条长江支流的水量,这就是我们浪费的淡水。
* 环保与节水迫在眉睫
世界各经济发达的国家都非常重视节约用水和生态环境的保护,在我们的邻国经济高度发达的日本已经把全民调动起来节约用水,如规定每年8月1日为“水日”,8月1日━7日规定为“水周”,日本不仅从推广节水器具等细微处着手,还鼓励加快提高科技治污,日本政府近年来更是制定了奖惩措施,通过减免税金,提供融资和补助金等手段来向全国推广节约用水。
为此我国专家呼吁,为了改善21世纪中国的水环境,必须兴建一批骨干水利工程,还要尽快转换新的治水思路,尽快建设节水型社会,在工农业和生活用水方面,引进发达国家先进节水措施,以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程度;要有力地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使我国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保护和防治水害等真正纳入法治管理的轨道。
有些专家还建议,科学地制定中国全球矿产资源和水资源战略,需要实现由支撑经济发展的单一目标,向确保国家经济安全、环境安全、国防安全和可持续发展多目标转变;由以国内资源供给为主,向立足国内资源,最大限度分享国外资源转变;由粗放式开发利用资源,向集约开发、节约资源和有效提高资源利用率的跨越式消费方式转变。并且将这些方式和思路迅速反映到2003年或今后即将在建的项目中,为政府制定政策作支撑。
(本文作者为国内某报记者,转自《三峡探索》)
发稿:2003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