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缘归大法道德升华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 宇宙奥秘 > 科学新见

借鉴中国传统医学突破医疗瓶颈(下)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文/胡乃文(接上文

中医的概念:例如中医观测病情的方法,就只是从阴阳、五行的概念着手,用最简化的方式,像五脏有五行属性(肝为阴木、心为阴火、脾为阴土、肺为阴金、肾为阴水),五腑也有五行属性(胆为阴木、小肠为阴火、胃为阴土、大肠为阴金、膀胱为阴水),五味、五色、五脉,纪年、月、日用的天干、地支也有它自己的五行属性,季节、时辰、每日、每月、每年都有它的五行属性。不但如此,它们也都有阴阳的属性,这是因为它们与整个大宇宙有相关联之处,那么药物的五色、五味就与我们身体的脏腑形成了一定的联系。中医的诊病与治病都简约到,把医学上的所有事物都从这个方向去思考。其实,大道至简至易,不是说复杂就叫做好、叫做进步。因此,针灸处方、药物处方就有一定之效果,拉住了一条相同的管道,大宇宙的气与身体这个小宇宙的气息相通了,病也就淡化了。如果现代的医疗可以在这个方面稍作调整,虽然是一种不容易的事,但有开始,未来总能看到开花结果的。

中医在用药方面也非常注重,他采药、合药都是很讲究的,举凡季节、时辰有都认为会关系到药物的效能,例如有些药在夏至采,有的药在五月五、六月六或七月七采收(如豨薟草),并且采药、制药也注重人选,不同的人采到的药物效果也不同,例如人参的采收,传说都有某些特定的人在山林里看到小孩跑动,用红丝线绑住,第二天再采收的讲法,其实就是看到了另外空间的人参的样子了。现在临床上使用的人参都是培养出来的,没有这种讲究了之后,人参的效用也减了许多。其实,这个特定的采参人,就是个开了天目的人,要有一定的道德水准的人,要没有高水准德性的,天目不可能开到能看到另外空间小孩跑动的。

中医在诊病之时,亟需要详细地观察,也注重心理的调治。他注重“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尤其对于望诊的优先次序,更有“望而知之谓之神”的说法。如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观察病人伪病的方法,病人躺卧之时,向着墙壁,当医生到达了也没有盼望、也没有害怕的状况,跟他讲话的时候还会打呵欠,这就是伪病,处方就说可以用针数百针,艾灸数十处,把病人吓得不敢装病,详细的诊断与心理的治疗一并做了。

中医在诊治当中,也很注重医生与病人之间的互动,《黄帝内经·汤液醪醴论》有一段:对于生病为什么不好治?为什么“形弊血尽而功不立”?答案是因为“神不使”。那么什么是“神不使”呢?因为针灸与砭石就是“道”的体现,如果“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而现在呢,就因为多数人都“嗜欲无穷,而忧患不止”以致于“精气弛坏,营泣卫除,故神去之,而病不愈也。”“精坏神去”所以“营卫不可复收”病就难治了。在替人针灸治疗时,注重“本神朝”,意思就是病人与医师都聚精会神,才能达到效果,所以说“本神不朝而勿治”。

中医不只是用来治病的,它的内涵也包括了养生。《黄帝内经》基本上就是一本谈医病、养生、与修炼的书。可是这三者又都是不能分的,因为讲修炼,带着一个病恹恹的身体,根本不能修炼,一个人的病被治好了,但是常生病那也不行,所以讲究养生。以下就是《黄帝内经》有关生病、养生、修炼的看法:

1.避免生病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有教人们要知天命,可以活到、享受到人的天年:最早期的人类对于懂得道法的人,都知道要让自己同化于阴阳,要知道自己的天命是有定数的,所以吃住都有一定的节制,并且不会勉强过度地劳动,因此,他们的形体与神气都不失道法,所以都能达到最终的寿算,活到百岁的天年才离世。(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根据报导,现代人有想用改变基因的方法让人长寿的计划,运用脐带血的什么干细胞培养什么器官的,将来好在生病时用来代换人的原有器官,可最后所有器官都是外来的了,这不等于是机械人了吗?

2. 养生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也教人们为了避免生病,就要谨慎风寒,要淡泊名利等欲望,也不会有情的执著,又要适度地劳动而不要过度了,这样就可享天年,而且虽然年纪大了,动作仍然俐落。(“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违也。”)

3. 修炼

《黄帝内经·上古天真论》说,古时候有“真人”、“至人”、“圣人”以及“贤人”,基本上都是修炼的人,也就是修道的人,他们都懂得养生,并且知道除了形体的保养之外,也有一些属于精神层面的东西要改变,例如淡泊人间的欲望、执著。“真人”就是能掌握、能把握天地阴阳定数的人;“至人”就是能和于、能同化于阴阳定数的人;“圣人”能同于天地人间之理的人,也就是好人中的好人,能保养精气神的人;“贤人”则是能合同天地人间道的人。(“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无有终时,此其道生。”“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和于阴阳,调于四时;去世离俗,积精全神;游行天地之间,视听八达之外。此盖益其寿命而强者也,亦归于真人。”“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从八风之理;适嗜欲于世俗之间,无恚嗔之心;行不欲离于世,(被服章)举不欲观于俗;外不劳形于事,内无思想之患;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形体不敝,精神不散;亦可以百数。”“其次有‘贤人’者,法则天地,象似日月;辨列星辰,逆从阴阳;分别四时,将从上古,合同于道,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

要保养?还得同化于季节的变化,不同的季节要有不同的心情,劳动与休息也配合当季的天时变化。《四气调神大论》认为:“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假如不能照着做,就会伤到脏腑之气,而下一个季节就又会有其他的病变发生。(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逆之则伤心。秋为□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冬三月,此为“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从观测病情,治疗病情到预防病情,中医的方法都是简约至极的,只要“和于阴阳”、“顺化五行”就可达到目的。尤其是对天地间万事万物的观察研究,更是非常简约朴素的,但又极有效率、又可应用于人的,例如神农尝百草,就是用最简单的方法,用自己的感官尝草本植物的酸苦……等五味,即知它能入人之何藏、何腑、何经络,至少不必花费大笔钞票,使用大量的人力去发展仪器。可是这类用身体感官尝识的方法,又如何能落实应用在人体?不发展人体科学,不修炼出同化宇宙的特性,身体对于与宇宙特性有相关联的物质特性之敏感程度,大概是难以落实的。古时候的许多大医学家,都是有特异的技能的,用现代化语言说就是“特异功能”。例如扁鹊看齐桓公的病,知道齐桓公的病程发展;张仲景看王粲的病,知道王粲大约40岁时会有大难,发眉堕落之后,血脉受损……;华佗看曹操的脑风,知道他脑中长有瘤子,要开刀做手术;葛洪治疗犬咬伤,用犬脑涂抹伤口能解毒,与千年后的巴思德治法相似,而且也合于现代医学所云之免疫疗法;古时的大医学家如何能得获这种超常的“特异功能”?答案是唯有一味地修炼。李洪志先生在《法轮佛法(精进要旨)》“证实”一文中说,“那么在佛法中开智的专家学者将来会很多,他们将成为新人类在各方面学问的开拓者。可是佛法不是为了叫你成为开拓者而给你的智慧,因为你是个修炼者才得到的,也就是说你首先是修炼者而后是专家。”这就是非常好的答案啦。

另外,养生啦、修炼啦、保养啦,都是让人不生病而且能享天年之法。中国医学的先辈们早就替我们提供了实践的途径。欲望、执著去除得愈多,就愈能达到。《转法轮》提出的同化宇宙特性“真、善、忍”,就是要我们能与天地宇宙完全同化,当然这就达到了突破养生,也突破了医疗的限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