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炼文化世界回眸再现辉煌
道德升华缘归大法病祛身轻佛光普照今日神话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时空中外预言科学新见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恶扬善曝光邪恶慈悲为怀
人生百态 社会乱象红朝谎言华夏浩劫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天怒人怨因缘启示
深思明鉴心明眼亮信仰漫谈杂谈随笔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启示诗文乐画
国际声援天地正气良知永存紧急救援
主页

铭新:数字与医学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铭新

去年11月14日国际糖尿病日的时候,台湾卫生署曾做过一项统计,民国89年台湾因糖尿病死亡人数高达9450人,名列十大死因的第5位。台北市卫生局估算仅台北市就有15万人罹患糖尿病,其中却有六万人浑然不知。

为甚么会有六万人不知道自己得糖尿病?这种以统计计量方式估算出来「浑然不知」的六万人真的罹患糖尿病吗?其实,这正好反映出我们对于疾病的认识,过度着重在数据上的定义(无论是检验或是估算潜在病人)。

何谓糖尿病?

一谈到糖尿病,许多人深感恐慌。那么糖尿病是甚么?我们又不能从生理上提出完整的解释。临床上,定义糖尿病多半是病人出现了糖尿病症状(口渴多饮、多尿、多食及消瘦),以致不能维持正常的生活状态。

那么为甚么会有这种症状?医学界开始研究分析找病因。医师们发现,在统计上,糖尿病症状和血糖有高度相关性,于是开始检验血糖的浓度,并订出一个数字作为标准。

临床上就以糖尿病症状结合血糖超出标准值来定义病人是否是糖尿病病人。那么,六万个浑然不觉的糖尿病人应该不是真正糖尿病人,因为没有人能证明这些人出现「糖尿病症状」。

数字病理学

不只是糖尿病,高血压也反映出相同的思维模式。把检验数据的数值高低当成生病或没病。

例如,近日报载英国布里斯托大学教授史密斯以十五年的时间研究2512名男性,进行长期观察,做出结论:「男人腿太短有可能提高心脏病和糖尿病的发生率。」这研究的是统计学而不是医学,以统计数据找病因,不是舍本逐末吗?

有一个故事写到,有人先在家里量好自己的脚的尺寸,到鞋店要买鞋,可发现忘记带那尺寸了,非要回去把尺寸取来在照之买鞋。他为甚么宁可相信量出来的尺寸,而不亲自试穿呢?

同样的,庄子讲了一个猴子因「朝三暮四」而生气,因「朝四暮三」而高兴的寓言;《淮南子》也以「削足适履」、「杀头便冠」比喻迁就固有尺度,而扭曲对事物本质的认识与掌握。人类的认知方式局限在简化的数据当中,于是会产生出一些不合理的现象。我们对于「病」的认识是不是不能陷入这种数字迷思带来的错误呢? 

因此,当我们检验出某项数值超出所谓「标准值」时,却又没感到不舒服时,我们千万不要妄下断言说自己生病了,到处找医疗方法非要该项数据恢复「正常」。数据不是病,也不是生病的前兆,只是一时一地的状态反映在有限的检验数据上而已。

真正要治病还得针对「病」下手。「病」是怎么存在体内的,「病」又是怎么表现在身体上的;要如何才能根本地去掉「病」,铲除「病」能在体内生存与滋长的环境,才是更实际作法。没病的话要治甚么病呀!您说是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