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乱象:有病怎敢进医院?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新华社记者牛爱民如果不是亲身感受,真不会惊异药价如此之高,也不会有“切肤之痛”的感觉。走出北京一家大医院,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深刻:一个月工资几百元的普通职工,有了病怎么敢走进医院?
前一段时间,记者感觉腰部有些疼痛,这两日痛感加剧,21日下午到一家大医院挂了个骨科的号。一位年轻的医生很负责任,听了病情后,排除了骨质增生等一些病变,认为只是劳累和着凉使软组织产生炎症,没有大的问题;并交代了近期先不要剧烈活动、注意腰部保暖等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后,开了一些简单的药。
当时记者提出是否需要照个片子或做CT检查,医生说:“我看没有必要。”
从骨科诊室出来,感觉身上轻松了许多。可从“划价”窗口拿回单子一看,却平添了几分紧张:4种中成药药价471.60元,1种西药药价94.10元。到收费窗口交费:565.70元。这可是低收入工薪阶层的一个月工资呀!
这400多元的中成药是:“宝光”牌风湿液6盒(每盒10ml,6支),用法与用量“口服,一次10-15ml,一日2-3次”;“澄海楼”牌“祖师麻片”4盒(每盒36片),“口服,一次3片,一日3次”;“柔壹”牌“仙灵骨葆”胶囊4盒(每盒50粒),“口服:治疗量每日2次,每次3粒或遵医嘱”;飞鸽牌“代温灸膏”4盒(每盒8贴5袋),“外用,根据病证(症),按穴位贴一张”。西药是:“倍利”牌“萘普生胶囊”共3盒(每盒20粒),口服一次1-2粒,一日2次。
记者怎么看这些药,也觉得不值这么多钱!这钱到哪儿去了?
回想在诊室外候诊时的所见所闻,或许能够找到答案的线索。因为是下午,看病的人不多,只有几间诊室有医生在门诊,大多数诊室的门锁着。按照医生的要求,记者坐在诊室外面等候叫号,这期间身边总有一些不像是看病的,却又不停地出入诊室的年轻女子;在候诊的个把小时中,就有五六个人之多。她们中多与医生认识或熟悉,但又不像是朋友或老熟人,从她们同医生打招呼就能看出一二。此时,对面诊室出来了一名医生,与坐在记者旁边看书的青年女子打招呼后,示意门外的另一女子跟他进了不远处的另一间诊室。开门时,那间诊室里走出了手里没有拿着药方单子的一个青年女子。这个女青年是刚刚跟随一个身着白大褂的医生说着话从记者面前经过,走进那间诊室的。她说的一句话引起记者的注意:“我想请你们全科的人去滑雪!”
在大厅药房取药时,又碰到了其中一个女青年。此人当时在取药窗口正与药剂师聊天,见她并没有取药,记者将药方从她的背后递进了窗口……
这些人是医生的亲戚、朋友、熟人?即便如此,也不该在上班时间来串诊室;何况正在门诊的也就两三位医生,会有这么多熟人、朋友一起来?一位医生的熟人、朋友,会请全科室的人去“滑雪”?
这些非医务人员且与看病无关的人随意出入诊室,既影响广大患者就诊和医务人员的工作,破坏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也侵害了群众就医依法应享有的权益。据了解,这种现象目前在医院非常普遍。
带着疑问,记者22日又找了两位医生。他们认为,对这样的腰痛病,一是做做烤电理疗,再拿一些止痛膏;也就花费百十来元即可。
看个“小病”,奇高的药费。这样的遭遇,记者身边的朋友、同事也都遇到过。作为老百姓、作为普通患者面对这样的药费该如何承受呢?
(新华网)
发稿:2002年1月23日
更新:2002年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