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农村政策难抗入世冲击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香港浸会大学社会学系助理教授陆德泉当中国政府在入世的谈判中,正在和美国僵持在农业补贴水平的争议上,新华社在二月十二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在一月十一日有关农村工作会议的议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01年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意见」,对农业,农村,农民,统称为「三农问题」,提出了官方的看法。奇怪的是,文件上还没有正式提出,中国政府如何应付入世对三农的冲击;虽然如此,结合近年来三农问题的变化,我们还是可以审视文件对三农问题的看法,和正在推行的农业和农村工作方法能否协助三农应付入世的危机。
农业结构组织调整
首先,文件强调进行农业结构和组织的调整。中央政府要求各级政府把农业结构向市场化调整,以规模经营把农业企业和农民组织起来,来面对大量农产品进口和大型外国农业企业的威胁。因此,中央政府已初步减少对粮食收购的补贴;去年早稻退出保护价收购的政策,已经对不少农民的生计产生极大的影响。农业产业早行一步的海南省,其优势更进一步拉开了和内地农业的距离;早前引进的国外种子和生产技术生产的蔬果已令内地无招架之力。各级地方政府为了表态,响应结构调整建立政绩,以行政命令和搞运动的手法来强迫农民转产,迫民致富,推行特色经济,一县一乡一品。这些作法既破坏了农民生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一哄而上的盲目政府干预,又造成各类农产品的剧烈竞争,价格滑落;甚么苹果大战,柑橘大战,致令不少农民增产而不增收,金钱投资和心血化为乌有。农业结构应该如何调整,中央和地方政府应该扮演甚么角色,对调整不过来的农民提供什么保障,依然是严重而迫切的问题。
文件认为,中国农业吸收不了数量庞大的农民,必须把大部分农民转移到其他的经济活动,包括劳工输出、大力发展乡镇企业和建设小城镇。
农民负担不断增加
近年来中央政府的就业改革,已令大量城镇职工下岗和失业,农民进城打工只会难上加难。政府大力提倡把集体的乡镇企业私有化,已减少了乡镇企业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同时,各地方政府不考虑当地的经济基础,又一哄而上的建设小城镇,浪费大量资金和土地,利用强迫的手段要求农民高价买户口,迁移到小城镇。最后,那些小城镇由于缺乏经济基础,没法发展起来;迁移来的农民没有活路,只有外出打工。新建的小城镇变成了空壳化的城镇。
事实上,把农民赶出农村的,不只是恶劣的农业经营环境,还有不断增加的农民负担,农村行政体制和城乡二元结构。虽然文件和过去一样,还是三申五令的要求减轻农民负担,进行税费改革;可是,由于城乡二元结构还没改变,中央政府没有财政转移,农村还是承担所有公共和社会服务的开支,以至承担行政体制强制收取这些开支的费用。大量负担不来的农民外逃,只会加重没有外逃的农民负担,加剧农民和地方政府的矛盾。
入世只会加深这些「三农」的矛盾,中国会否在农业补贴问题上再让一大步,而我们对中国农民的处境更忧虑。
(摘自苹果日报)
发稿:2001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