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了望》 高官「亲北京化」
打印机版 | 【投稿/反馈】 ●董建华终于宣布任命曾荫权为政务司长,梁锦松则接任财政司长。前者对董老板高度服从,后者乃董建华心腹爱将,这将是回归以来最具「董建华特色」的高官组合。香港政府最高级的三位司级官员中,除了曾荫权是前港英殖民政府培植的华人官员外,新任财政司长梁锦松以及律政司长梁爱诗,均非从公务员队伍中提拔,双梁政治态度与董相近,而委任性质亦类似政治任命,似乎董建华提出的「高官问责制」已走出了第一步。
三司中除了曾荫权曾服务港英政府外,其余两位均被认为是传统的亲北京人士,政见保守。
「亲北京」是个人的政治取态,并非错事,亦与治港和决策能力没有直接关系,然而香港民众对「亲北京」标志确实有所顾虑,亦存在刻板印象。
一般民众总认为「亲北京」人士不重西方价值,不愿维护自由和法治基石,任人为亲,轻视程序。所以任命政治立场明显「亲北京」的人当司长,总容易予人口实,即使当局施政和决策没有直接受北京或「亲北京」阵营影响,亦常常难脱受「干预」的嫌疑。
梁爱诗过去三年担任律政司长期间,检控与不检控某些人士,以及处理居港权案件的手法,曾引起很多争议;每有争议,都有人从她的「亲北京」背景,联想到她「不重法治」、「逢迎权势」、「讨好北京」,虽然事实不一定如此,却已损害了律政司的公信力。
梁锦松与梁爱诗是同一类型的「亲北京」人物,他担任财政司长,恐怕会与梁爱诗的命运一样,很难避免外界的挑剔与怀疑。
在两位「亲北京」司长的夹缝中,曾荫权这位最高位阶的司长,处境倒有点像政治花瓶,董建华在三司中保留一个「西方价值」的代表人物,聊作点缀,高官完全「亲北京」的日子指日可待。(刘云龙)
(摘自世界日报)
发稿:2001年2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