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鄰裏故事幾則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智真【明心網】人在社會當中,離不開與人交往,我國傳統文化非常註重以道德和倫理調節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中包括鄰裏關系。古語云:“親仁善鄰,國之寶也”、“救災恤鄰,道也。行道有福。”古人認為與人為善是為人處世原則,而行善、行道之人才是真正有福的。古代仁人君子善待、包容他人,扶危濟困,留下了許多小故事。以下為其中幾例。
陶淵明移居
晉代著名詩人陶淵明在一首《移居》詩中寫道:“昔欲居南村,非為蔔其宅。聞多素心人,樂與數晨夕”,他選擇移居南村,是因為他看中了這裏有很多“素心人”,希望能和這些人朝夕相處,“素心人”是指內心純凈、樸素之人,陶淵明每日躬耕隴畝、賦詩言志、安於貧、樂於道,也正是這樣的人。
詩中還記述了他在南村與鄰居的友好關系:“鄰曲時來往,抗言談往昔。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他常與鄰居們一起探討詩文與人生,大家直率地發表自己的見解;有了好文章一同欣賞,有了疑難不解的問題互相切磋分析。人們之間互相幫助,和睦的鄰裏關系使彼此之間受到道德的薰陶和感染,獲益匪淺。
司馬徽讓豬
東漢時的司馬徽(人稱水鏡先生)是一位善於識拔賢才的有名學者。有一次,鄰居走失了一頭豬,因為司馬徽家的豬和他走失的豬相似,就誤認為是他家的。司馬徽並不爭辯,說:“是你的你就拿去。”鄰居便毫不客氣地把豬趕回家。
過了幾天,鄰居從別處找到了自己的豬,很抱愧地把誤認的豬送還司馬徽。司馬徽不但沒責備他,反而說鄰裏間發生這類誤會並不奇怪,還贊揚他懂道理、知錯能改。鄰居聽了十分感動。後來人們稱司馬徽為“水鏡先生”,這也是人們對他清雅、純明的品性的贊揚。
訾汝道善施
元代時德州齊河人訾汝道,平日樂善好施,以善行聞名鄉裏。同鄉劉顯等人貧困無法維生,訾汝道一一分給他們一些田地,讓他們收地租維持生活,直到他們終老把田地收回去。有一年瘟疫流行,當時人們傳說吃一種能使人發汗的瓜病就好了,訾汝道買了很多瓜,帶上糧食,不顧被傳染的危險,一戶戶親自送去,救治了很多人。
他曾經在春天把麥子、高粱借給人,等到豐收年景再收回,不收利息;如遇到歉收之年,借債人無糧償還,訾汝道就把借券焚燒了,不要他們歸還。他對家人說:“積累糧食本來就是為了防備饑荒,所以如果遇到災荒年景,一定要幫助貧窮的鄉親。”
楊翥賣驢
明朝禮部尚書楊翥居住在京城,平日騎驢上朝或外出。他對驢子很喜歡,每天上朝回家,親自為驢子餵料並經常照看。楊翥的鄰居是一位老頭,快六十歲的時候生了個兒子,老來得子夫妻自然非常高興。但這個孩子一聽到楊翥的驢子叫就哭個不停,搞得全家人都不得安寧。
可楊翥是朝廷大官,這家人也不敢向楊翥說這個事。眼看那孩子一聽到驢子叫就哭,飲食也明顯減少,父母最後還是把這件事和楊翥說了。楊翥聽後二話沒說,隨即就把自己的驢子賣了,從此外出或上朝都靠步行。
古語云:“裏仁為美”、“睦乃四鄰”、“與人相交,一言一事皆須有益於人,便是善人”,指出人們做事要以道義為衡量原則,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有仁愛之心,同情、關愛和幫助他人,能設身處地替別人著想。這是人德行修養的體現,這也是善化他人,播種善因,使社會擁有和睦溫暖的人倫關系,這也是成為社會正義的基礎。
發稿:2010年7月21日
更新:2010年7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