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樂與千裏馬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李敬一【明心網】傳說中,天上管理馬匹的神仙叫伯樂。在人間,人們把精於鑒別馬匹優劣的人,也稱為伯樂。
據史冊記載,我國第一個被稱為伯樂的人,名叫孫陽,春秋時代人。他對馬有非同一般的研究,馬之優劣逃不過他的慧眼。故此,人們便忘記了他的本名,直呼其為伯樂,延至現在。
有一回,伯樂受君王之命,尋購日行千裏之馬,不敢怠慢,便四處奔走,八方尋馬。跑了好幾個國家,素以盛產名馬的燕趙一帶,更是仔細尋訪,辛苦備至,尚未得以發現。
遂從齊國返回,路上,看到一匹馬拉著鹽車,極吃力地在陡坡上行進。馬累得氣喘籲籲,對馬向來親近的伯樂,不由得走到跟前。
馬見伯樂走近,突然昂起頭來瞪大眼睛,大聲嘶鳴,好像要對伯樂傾訴什麼。伯樂從馬的鳴叫聲中立即判斷出,這是一匹難得的良馬。
伯樂從駕車人手中把馬買下。牽著馬,直奔楚國。楚王一見伯樂牽的馬瘦得不成樣子,認為伯樂愚弄他,有點不高興。伯樂上前說:“別看這匹馬很瘦,可是匹千裏馬。只要精心餵養,不出半個月,一定會恢復體力。”
楚王聽罷,將信將疑,命馬夫盡心餵好,果然,半月未出,馬變得精壯神駿。楚王跨馬揚鞭,但覺兩耳生風,喘息的功夫,已跑出百裏之外。後來,楚王乘此千裏馬馳騁沙場,立下不少功勞。
畫壇伯樂徐悲鴻
伯樂的故事,使筆者不禁想到以畫馬著稱於世,飲譽中外的繪畫大師徐悲鴻慧眼識珠,力薦木匠出身的齊白石的故事。
齊白石以畫蝦著稱,具自己獨特藝術風格,因出身卑微,當時不少名士行家,鄙視他的出身,對他的作品冷眼相看。
一次國畫展覽會,齊白石的一幅《蝦趣》立軸被掛在最不顯眼的角落裏。當時任北京藝術學院院長的徐悲鴻見到此畫,眼前為之一亮,欣喜異常,認為是難得的藝術珍品,難得的藝術人才之作,可是此畫標價才8元。
徐悲鴻當即找來展廳負責人,將齊白石這幅畫移掛到展廳正中,與自己的《奔馬圖》並列。並親自將標價改為80元,還在說明欄中註上“徐悲鴻標價”5個字,而他自己的那幅《奔馬圖》標價才70元。
這件事傳遍畫界,齊白石籍此一舉成名。
畫展之後,徐悲鴻專程前往拜訪齊白石,請他擔任藝術學院的教授。他認為齊白石是畫壇千裏馬。
在徐悲鴻的一再推舉下,齊白石走出茅屋,從此蜚聲畫壇,成為現代國畫的一代宗師。齊白石老人在給徐悲鴻的信中說:“生我者父母,知我者君也!”
伯樂徐悲鴻,千裏馬齊白石,並駕齊驅。人品與畫作流芳於世。
相馬的孫陽,識才的徐悲鴻,他們的故事感動著國人、世人。
然而,當今的人類社會,則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更需要伯樂,無需相馬,也不必識才,而是識人心,識道德的伯樂。
現代社會,人才不乏,可才為財所沒,智為欲所蒙。求“財”若渴的現代人,在這物欲橫流、道德急速下滑的現實生活中,角逐著。
官場,權為利所用,攀貪比腐,行政不作為,司法不公,至民間錯案連連,冤民處處。
世間,民為利所趨,制毒販毒,搶劫詐騙,天災加人禍,民已不堪重荷。
至此,焉能不疾呼識人類良知、道德的伯樂盛出,更願愈來愈多的人都是具良知、道德的千裏馬。
發稿:2010年5月23日
更新:2010年6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