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為什麼古代皇帝的冕冠上前後要有垂珠?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心語

【明心網】在古畫或電視、電影中演的古代宮廷戲劇,我們看到皇帝戴的王冠中,有一種是平板且前後有串串的垂珠,隨皇帝的頭擺動而搖晃著,那頂就是冕冠。那麼,為什麼古代皇帝的冕冠上前後要有垂珠呢?

古人對於服飾有一定的規定,並不是憑空隨意制定。如《續漢書·輿服志》上載∶“……仰觀象於天,俯觀法於地……以五采章施於五色作服。”所以古人是仰觀天象,俯觀地之法,尊崇天地德澤,效法大自然的華美紋飾,才制訂服章規制,並區分爵祿位階、尊卑貴賤。

漢服分為禮服和常服,其中冕服是帝王和百官最為隆重正式的禮服,通常在祭祀時穿著。冕服包括冕冠、冕服、鞋子。冕冠,簡稱為冕,是指古代大夫以上的王侯所戴的禮帽。如《說文》記載∶“冕,大夫以上冠也。”

冕冠是由冕版、冕旒、笄、延、武、充耳等組成,這些物件都含有深意。冕冠的頂部覆蓋一長形木板,稱為冕版。冕版又稱為“延”,用細致的布帛包裹,板形前圓後方、前低後高。前圓後方象征天圓地方,有天子是奉上天旨意來治理天下之意;而前低後高,呈前俯之狀,象征皇帝有謙恭的美德,能傾聽民意,關懷天下百姓,這也是“冕”字的本意。冕版的中間橫著一條紅帶,代表天河,稱為天河帶。

冕版的前後各有垂珠,稱為冕旒。又《禮記·玉藻》上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孔穎達·疏:“天子玉藻者,藻,謂雜采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雲玉藻也。”意思是說,“藻”是由五彩絲線編織而成,藻上穿以數顆珠玉,一串珠玉即為一旒,所以旒又稱為“玉藻”。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諸侯以下依官職等級遞減。如《字匯·冂部》上載:“古者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別耳。”據戰國時趙國史書《世本》記載:“黃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視也。”因冕旒會在皇帝的眼前腦後來回晃動,也會遮蔽視線,故有告誡皇帝目光不邪視不該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禮制,並且要有威嚴之意。

冕冠的帽身(圓筒狀)兩側各有一個小孔,稱為“紐”。戴上冕冠後,要用玉笄(簪子)從紐的一側進入,穿過冕冠內的發髻再從另一側紐出來,如此冕冠便固定在頭上不易松脫。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稱為“武”。

另外,在冕冠的兩側各垂一條懸系玉琓的彩線,稱“紞”。紞上的玉琓,正好垂在耳旁,是用來塞耳的玉器。如《說文解字》載∶“琓,以玉充耳也。”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琓。”杜預·註:“琓,充耳。”孔穎達·正義:“禮以一絳五采橫冕上,兩頭下垂,系黃綿,綿下又縣玉為琓以塞耳。”所以琓又稱為“充耳”。天子的充耳為玉,諸侯則為石。充耳只是懸掛在兩耳邊,不是直接塞進耳內,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宮中耳不聰,不可妄聽,勿信讒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