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為仁由己”看君子修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智真【明心網】“為仁由己”是孔子對“個人何以可以成就德性”這個問題的解答。強調進行道德修養是“仁”的開始,是道德水準的提升,是智慧的憑證,其內在是德性充實之美,外在表現是慈悲和真誠。有無修養也是君子與小人之別。以下是關於君子修養方面的幾個故事。
尚理不尚辭
一次,孔子的幾個學生討論問題,有的言辭激切,語氣強悍,表情變化很大。子張說:“怎樣討論問題,夫子為我們做出了表率,我記的夫子說話的時候言辭比較緩慢,態度平和而意志堅定,儀態穩重而含有敬意,在沒有弄明白別人的意思之前先沈默靜聽,心平氣和而又謹慎小心的把看法說出來,能夠推己及人而且謙讓有禮,見解高超而符合禮義,心胸開闊而能以寬恕的態度對待他人,道義就由此言傳身教而得以弘揚。修養不夠的人在議論問題的時候,只憑自己的心意,往往自以為是,專門挑揀別人的錯誤,眼睛瞪的大大的,言辭急切好象噴發出來的一樣,口若懸河好象沸騰的水,用情感代替理智,儀態固執,君子不提倡這樣的方式。我們應該向夫子學習。”
子夏問孔子說:“君子崇尚言辭嗎?”孔子說:“君子崇尚道理。擁有廣博的知識卻不懂的貫通其中的道理,不符合君子真知的要求;辭藻繁麗,誇誇其談,不符合人們想要聽的願望。道德修養很高的人,都需要恭敬的對待別人,用來守住自己的道德修養;擁有聰明智慧的人,都需要虛懷若谷而不自以為是,用來守住自己的聰明智慧;見多識廣的人,都需要一直提醒自己還很淺薄,用來守住自己本性。這就是節制自己,讓自己的心裏永遠留下應有的空間的辦法。”
何處不可行教化?
當初,歷山的農夫侵占別人田地的邊界,舜到歷山腳下去耕種,過了一年,此類事情就再也沒有發生。黃河邊上的漁夫互相爭奪水中的高地,舜到那裏去打魚,過了一年,那裏的漁夫都知道了尊讓年長的人。東夷一帶制陶器的人往往制造出一些粗劣的制品,舜到那裏去制陶,過了一年,那裏所制作的陶器都很堅實了。
孔子贊嘆說:“耕田、打魚、制陶,都是舜所管的事,但是,舜到那裏去做同樣的事,是用來救助這些事情的。舜以誠信仁德感化百姓,百姓都願意跟從,這就是聖人道德的教化呀!”
嚴己寬人
晉人伐楚,楚人已經退避九十裏,晉人的攻擊仍不停止。楚國的大夫說:“請允許臣反擊吧。”楚莊王說:“我們的前代君王在位的時候,晉國不攻打楚國,但是,到了孤家這一代,晉國卻來攻打我們,這是寡人的罪過啊。如果下令攻擊晉國,楚國的大夫必然要受到羞辱和傷害,怎麼能讓大夫因此而受到侮辱呢?”大夫說:“前代君王還在的時候,晉國不攻打楚國,但是,到了臣擔任大夫,晉國卻來攻打我們,這是臣的罪過。請允許臣反擊吧。”楚莊王低下頭哭泣了一會兒,然後站起身,對各位大夫施以拜禮。
晉國人聽說此事之後說:“國君和臣子都能主動承擔過失,而且國君在臣子面前表現的那麼謙卑有禮,可見是上下同心,三軍也同心協力啊。由此看來,楚國恐怕是攻打不成了。”於是,晉國人連夜退兵回國了。
孔子聽說之後說:“在朝廷之上,楚莊王憑借那一句話,就能夠卻敵於千裏之外。君臣能夠重視道德修養,因而社稷得以安寧。楚國後來能夠成為強國,也是理所當然的了。《詩經》中說‘寬容謙卑待遠近,因此安定我君王’,正是這個道理啊。”
君子無論面對任何事情,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都應用道義提醒自己,嚴於自律,從表面來說是堅守道義,從實質來說是堅守自己的良心、良知。以寧靜、祥和的心態把自己的職責做到最好,嚴己寬人,仁民愛物,這是永遠不該忘記的。
發稿:2008年9月25日
更新:2008年9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