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敬天重德

名句中的人生: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貫明

【明心網】從古至今,明月是個永恒的主題,千百年來她一直是文人墨客筆下所吟詠的對象。在詠月中傾註了文人們的愛恨情愁,描述了他們人生中的悲歡離合,同時也展示了他們的人生坎坷。月亮在中國文化中具有很豐富的象征意義,月光是美麗純潔的象征,她創造了許多優美的意境,同時月亮也是人們相思情感的載體,她寄托了戀人之間的相思,表達了人們對故鄉和親人朋友的懷念。那高懸於天際的月亮,自古以來也引發了人們的哲理思考,當遊子們遙望夜空,看見朗朗明月之時,心中總是引起無限的遐想。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這一名句出自於唐朝詩聖杜甫的〈月夜憶舍弟〉,原文是:“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露從今夜白”說明了當時的時令是白露,葉上的白露從今夜開始,才發現是白的。“月是故鄉明”則說天上的月亮還是故鄉的比較明亮。古人都把圓月視為團圓的象征,人們常用“月圓、月缺” 來形容“悲歡離合”,客居他鄉的遊子,更是經常以明月來寄托深情。唐代詩人李白的“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宋代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等詩句,都是千古絕唱。特別是每逢中秋來臨時,賞月談月便成為人們久談不衰的話題。

碧空如洗,圓月如盤。人們在盡情賞月之際,會情不自禁地想念遠遊在外、客居異鄉的親人。在思鄉人的眼裏,故鄉的月色總是格外明亮。杜甫一生歷經坎坷,飽嘗生活的磨難,體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詩作中,有許多描寫月的詩句,他的詠月詩大約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語佳句,傳誦千古。其中有“楓林纖月落,衣露凈琴張”的恬靜優美,也有“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的戰爭悲憤;有“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而這首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則表現了對親人的悠悠深情。杜甫的詠月詩,是杜甫一生經歷的反映,折射出那個特定時代的種種風貌,體現了一代詩聖的情感波瀾。

杜甫一生顛沛流離,漂泊不定,經常遠離故鄉遠離親人,他對於自己的家鄉和親人思念情切,刻骨銘心。〈月夜憶舍弟〉就是這方面的一首代表作。在戰亂威脅之下,杜甫心系故鄉與諸弟,在白露節之夜的月光之下與孤雁聲中寫了以上詩句,露與月的夜景中蘊蓄著無限深情。全詩以清新的語言抒發了詩人處在國破家亡遭遇中的痛苦之情, 表達了他與諸弟深摯純潔的友情,可謂是字字傳情,句句達意,具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大義情深,是中國古代文化中的主旋律。為人在世,誰都無法抹去對故鄉和親情的記憶。而把故鄉和親情與美麗的月光聯系在一起,就能在人們的心靈深處引起強烈的共鳴,這就是古詩名句可以千年不衰的原因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