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智真

【明心網】杜甫,字子美,唐代大詩人,其先代由原籍湖北襄陽遷居河南鞏縣,官任左拾遺,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詩聖”。杜甫取得的崇高藝術成就源於他仁愛、無私的崇高思想境界,在國家和民族面臨危難之時,他關愛百姓,關註未來,呼喚正義,揭露黑暗勢力,用詩歌反映出一代文人道德良知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杜甫早年就立志以天下為己任,他認為歷史上的堯舜之治和本朝的貞觀之治,是當代和後世效法的德治典範,於是寫了著名的詩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煌煌太宗業,樹立甚宏達”,表達了他對仁政的贊頌和向往。他渴望施展自己的才能報效國家,寫下了“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的壯想。

杜甫來到長安參加由唐玄宗下詔的應試,由於奸臣李林甫從中作梗,全體應試者無一人錄取。從此進取無門,這期間他體驗到百姓貧苦的生活,寫了很多批評時政、諷刺權貴的詩篇。如他在《兵車行》中寫道:“長者雖有問,役夫敢申恨?且如今年冬,未休關西卒。縣官急索租,租稅從何出?”表達了對人民、對國家命運的那份深重的關切。還寫下了“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的慘痛現實。

安史之亂爆發,潼關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獨自去投唐肅宗,做左拾遺。由於忠言直諫,上疏為宰相房琯鳴不平,被貶為華州司功參軍。在他顛沛流離的日子裏,目睹歷經戰亂的祖國山河,寫下了“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的悲壯蒼涼的景象。他憂國憂民,寫下了“華夏滿瘡痍,憂慮何時畢”。他希望改變現狀,寫下了“安得壯士挽天河,凈洗甲兵長不用”(《洗兵馬》),“安得務農息戰鬥,普天無更橫索錢”(《晝夢》)。

杜甫在結識李白後,非常欽佩李白的才華和不事權貴的氣節。在李白遭到貶謫後,他沒有隨著朝中的輿論而改變,而是寫詩為李白抱不平、為他剖白辯護:“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文采承殊渥,流傳必絕倫”,並向世人呼籲。他始終對李白表示理解和支持,他們的交往沒有絲毫勢力和功利的成份,使人感受到什麼是人間美好的關愛。

杜甫到成都後,被薦為檢校工部員外郎。幾個月後,因官場腐敗,辭去了官職。在成都草堂居住時,一次,趕上狂風驟至,吹破茅屋,風定雨至,“床頭屋漏無幹處,雨腳如麻未斷絕”,對於茅屋被秋風所破以及屋漏雨濕的苦況,他百感交集,寫下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他不拘於一家的寒暖,不囿於一己的哀樂,而是大聲疾呼拯天下寒士於淒風苦雨之中,救廣大百姓於水深火熱之間,他博大的胸懷令人感動。

杜甫一生經歷種種不幸,在自己最艱難困苦的時刻,他首先想到的是別人,把個人的生死置之度外,為民請命,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在嚴酷的社會現實中,他上下求索,呼喚著世人心中的善念,對美好的未來充滿了渴望,他在《春夜喜雨》中寫道:“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