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李白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文/智真

李白,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陜西成紀(甘肅秦安東),隋末其先人流寓碎葉(今巴爾喀什湖南面的楚河流域),他即於此出生。幼年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唐代大詩人,世稱“詩仙”。說起李白,幾乎無人不曉,人們贊賞他取得的輝煌藝術成就,更敬佩他一身浩氣,濟蒼生、報國家,矢志不渝的追求理想的精神。在國家面臨危難之時,他挺身而出;在官場腐敗的社會現實中,他明確做出了潔身自守,不茍合黑暗勢力,呼喚人間正義的選擇。

李白少年時代就觀奇書,慕仙道,仗義疏財,常周濟他人,他寫了:“十五遊神仙,仙遊未曾歇。”他欽佩有節操的人,寫胸懷大志的姜太公:“廣張三千八百釣,風期暗與文王親。”寫視功名富貴如草芥的魯仲連:“意輕千金贈,顧向平原笑。吾亦淡蕩人,拂衣可同調。”他渴望實現“使寰區大定,海縣清一”的遠大理想,以大鵬自比:“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待吾盡節報明主,然後相攜臥白雲。”

李白初到長安時,遇到了他一向仰慕的翰林學士賀知章,他從懷裏掏出一卷詩稿給賀知章說:“這是我最近寫的詩,請您指教。”賀知章打開詩稿,念完了《蜀道難》,他誇獎說:“這詩氣魄雄偉,真是驚天動地。”李白說:“還有一首《烏棲曲》。”賀知章忙催促說:“快念給我聽聽。”李白從容的誦完全詩後,賀知章流下了眼淚,他說:“這詩太感人了,鬼神聽了也會落淚的!你簡直是天上下凡的謫仙(被貶的神仙)啊!”因此後人又把李白稱作“謫仙”、“詩仙”。

賀知章極力向唐玄宗推薦李白,李白名聲遠播,學識震動朝野。當時番邦想侵占高麗,唐玄宗令李白回書復番使,李白寫了著名的《嚇蠻書》,使番邦誠心納降,被任為翰林學士。

由於唐玄宗日漸昏庸,貪圖享受,李林甫、楊國忠等奸臣當道,朝政日益腐敗。李白性格傲岸不屈,他對國事的傾危深感憂慮和不安,他不願做阿諛逢迎的禦用文人,用詩歌對李林甫、楊國忠等人的擅權和誅殺異己公開表示抗議,並尖銳的指出唐玄宗的過失,對險惡的政局發出正義的吶喊。

他為屈死的賢士仗義抗爭:“君不見李北海,英風豪氣今何在?君不見裴尚書,土墳三尺蒿棘居。少年早欲五湖去,見此彌將鐘鼎疏。”(《答王十二寒夜獨酌有懷》)他為偏將郭子儀申訴、辯白,使其免於一死,後來郭子儀為平定安史之亂、復興唐室立下了汗馬功勞。李白的大志無法實現,更不願與奸臣同流合汙,毅然辭官不做。唐玄宗雖聽不進納諫,但因欣賞李白才華,於是賜其金牌放還。他的朋友賀知章、李適之、崔宗之等人為他送行,大家互相勉勵。

李白遊山訪道,持禦賜金牌為百姓做了很多好事。他經過華陰縣時,聽說華陰知縣貪財害民,就倒騎著毛驢,在縣門前繞了三遍。知縣見了動怒:“竟敢調戲本官?”命令衙役把李白抓到堂上審問。李白道了姓名並拿出金牌,上面寫著“李學士所到之處,凡有不敬者,以違詔論。”知縣等人叩頭請罪,李白說道:“你等受國家爵祿,如何又要貪財害民?如果能痛改前非,我就免你違詔之罪。”知縣聽了,連忙謝恩。從此洗心滌慮,後來成為一位愛民清官。李白如此幾番,消息傳開,各郡州縣都以為朝廷差李學士出外私行觀風考政,無不化貪為廉,去惡從善。安史之亂爆發後,李白渴望報國,準備參加李光弼的平叛軍隊,因戰亂未能成行。

李白心境高潔,始終追求著光明澄澈之美和纖塵不染的境界。如他描寫氣勢磅礴的高山大川和對人生的感悟:“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發,朝如青絲暮成雪。”(《將進酒》)、“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早發白帝城》、“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行路難》)

今天,一些人趨炎附勢,泯滅自己的良知,為獲取名利而拋卻了人本質上最美好的東西,這已經是在社會道德下滑中推波助瀾了。千百年來,李白一直受到人們喜愛,不能不說與他高潔的心境以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氣節直接相關。正如後人所稱贊的,李白“數十年為客,未嘗一日低顏色”,這是非常難能可貴的為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