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中國歷史的戰役:泓水之戰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黃容【明心網】泓水之戰發生在春秋時代周襄王14年(西元前638年),是宋國和楚國之間的戰爭。
周襄王九年(前643年),春秋時代第一位霸主齊桓公逝世,隨後齊國內亂,各方諸侯也失去領導人物。位居南方的強國──楚國覬覦中原已久,先前齊桓公在位時,國力強盛,加上與各諸侯聯結,楚國入主中原的野心無法得逞。這時中原局勢紛亂,楚國成王於是藉此機會將勢力深入中原地區。
然而,當時中原諸侯也不乏想稱霸中原政治家,宋襄公就是其中一位。宋國是殷商後裔,雖然國力尚弱,但宋襄公野心勃勃,處心積慮一直想以宋國的公爵地位壓服各國,與楚國爭奪對中原的控制權,重振殷商之業。
周襄王十三年(西元前639年)宋國、楚國召集諸侯大會,陳國、蔡國、許國、曹國和鄭國赴會參加。盟會之前,子魚(宋襄公兄長)力勸襄公不要一心爭求盟主地位,他說:“宋小國也,小國爭盟,禍也”。宋襄公聽不進子魚的諫言,決心召開諸侯大會,結果楚王在會場上突襲,宋襄公被抓到楚國,後來在魯國的調停下他才被釋放。
宋襄公盟主之途受阻,而且被楚成王活抓,他哪能忍得住這口氣?因此宋襄公不顧子魚和公孫固的再三勸說,於周襄王14年(西元前638年)發兵討伐臣服楚國的鄭國,打算一雪前恥。鄭國見宋國出兵,向楚國求救,楚國也立即率領軍隊往宋國出發。
同年十一月,宋、楚兩軍相遇於宋國邊境的泓水,宋國屯兵於北岸,楚軍從南岸渡河。當時宋國軍隊已經擺好陣勢,而楚軍則尚未開始渡河。當時宋國大司馬公孫固眼見敵眾我寡,建議宋襄公乘楚軍半渡而擊,但宋襄公自命“仁義之師”,不乘人之危圖謀僥幸勝利。楚軍渡水之後,尚未整軍列陣前,子魚建議乘對方還沒擺好陣勢趕快攻擊,然而宋襄公說:“古之為軍...不鼓不成列”,仍然不聽從。
楚軍布置好陣勢,軍容壯盛,宋襄公雖然親自披掛上陣,而且身先身先士卒,但楚軍兵將眾多且善於作戰,采取包圍的方式夾擊宋軍,宋軍無力突破,對戰之中,不但士兵傷亡慘重,宋襄公也受了傷,大敗而歸。次年,宋襄公傷重不治,離開人世。
泓水一戰,國力較弱的宋國,本可利用地理位置帶來的優越條件打贏戰爭。可是宋襄公卻在此時以“仁義之師”自居,沒有攻擊正在渡河的楚軍,喪失了勝利的關鍵契機,也喪失了“成者為王”資格。
中國歷史不乏“仁義之師”,而“仁義”也確實是能鼓舞人心的道德號召。然而,這個口號出自一心成為中原霸主的宋襄公,顯得突兀而矛盾。何以見得?宋襄公曾自我期許:“如天不棄我,商可以興矣?”他為了盟主霸業,幫齊國平定內亂、立威東夷、攻打曹國、主持盟會。幾年的經營,等待的不就是稱霸中原、恢復殷商故業嗎?然而,又是什麼因素讓他在決戰時刻固守仁義的念頭?他憤憤出兵攻打鄭國時像是仁義的號召嗎?他為了在東夷揚威,蠻橫地殺鄶子、強迫滕子求饒時,又何曾是仁義之師的行為呢?
人世的舞臺終究沒有讓宋襄公享有王者的榮耀。一心想成為王者的宋襄公最後在享有先機的關鍵時刻,在成為王者的面前卻步而回。吾人不禁嘆道,人類歷史這出大戲的劇情發展真是令人不解。
宋襄公執意攻伐鄭國之前,子魚曾經諫道:“天之棄商也久矣。君(宋襄公)將興之,弗可赦也矣。”或許,子魚此番諫言正是這段歷史的最佳註腳吧:商朝為主角的戲已經謝幕很久了,上天沒有安排殷商後裔再成為歷史焦點,因此宋襄公想當主角,這是逆天意而行,不可饒赦的。
泓水之戰後,宋國國力一蹶不振,從春秋時代的舞臺中心退至邊緣。而楚國在中原已無阻力,成了戲臺主角,在往後數年間,勢力一度達到黃河以北,直至晉文公率領晉國崛起後,楚國的角色才由晉國取代。@
發稿:2007年7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