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見仁見智 > 雜談隨筆

住之美——把“房子”變成“家”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蔣勛

【明心網】就在那時我體悟到:家有一個很重要的功能,是讓你離開職場,我們在工作上的認真和專心,其實必須要有休息的時候。

我在臺灣有很多朋友從事美術工作,他們都在自己家裏作畫。可是我發現巴黎大部分的畫家是將家和畫室分開的,因為他們覺得回到家裏就不要再去想進行中的作品,其實是比較健康的生活態度。
我特別要強調,過去我們常常覺得居住環境只想一件事就好,就是方便性。

像七0年代賣房子的廣告很好玩,會不斷說服你買下這間房子有多麼劃算,因為靠近市場、靠近車站、靠近學校、靠近醫院,靠近每一個地方……如果再惡意一點地想,最後好像應該靠近殯儀館,出生到死亡都很方便——當然這是開玩笑的話,我的意思是:一個家到底應該“靠近”什麼?

七0、八0年代賣房子的訴求以方便為主,但情況已經有所轉變了,現在很多房屋廣告的訴求是:打開窗,你可以看到一片山、或一條河……大家的觀念已不同於以往。

像我,就越搬越遠。

從開始上班二樓通一樓,後來搬到臺北東區近郊坐公車約二十分鐘的“翠湖新城”社區,再遷移到我現在已經住了二十多年的地方。

那房子在河邊,當時還沒有關渡大橋,我坐著渡船過河去買這間房子;我也很高興每天下班可以坐三分鐘的渡船回家,別人說這樣不會很不方便嗎?我覺得不會。我覺得上完班應該休息的時候,坐一段渡船,跟那個劃船的人聊聊天,那是多麼開心的事。

這是我對家的解釋,家跟職場是有所分別的,你愛這個家,所以你願意回到這個家。

我觀察到現在很多朋友不願意回家,下了班覺得沒有地方可以去,所以也許泡在小酒館、或去卡拉OK唱唱歌都好,就是不要回家。家應該要去經營,尤其結了婚,有配偶、孩子之後,你更應該回家,因為家是一個重要的地方。

如果這個家變成妻子不願意回來,丈夫也不願意回來,我想你絕對知道有一天你的孩子也不願意回家了。

我有很多二十歲左右的學生,很多人會覺得這年紀的孩子整天愛泡在迪斯可或電動玩具店裏,不想回家;可是我也知道有的孩子,因為家裏有母親或父親非常認真地經營著家,他們是願意回家的。

記得小時候我很願意回家,因為我母親永遠在那個家裏跟我講很美麗的故事,永遠在那邊編織很美麗的毛衣,做非常好吃的晚餐——我每次都意外今天的晚餐居然是這等模樣。

其實那個年代經濟條件不好,並沒有山珍海味,可是她可以將面食變化萬千,每天回到家裏,沒有想到媽媽怎麼又把面切成不同形狀出來。因為她關心這個家,所以這個家裏每一個人都願意回家。所以我相信居住環境的美,第一個是“願意回家”。願意回家以後,這個居住環境才會開始好起來。

我還會再深入來談談居住的品質,例如我們工作的環境、住家的環境,也包括整個城市的大環境。之前有一段時間大家只顧著弄好自己的家,造成外在公共的環境非常糟糕,現在我們可能也要註意到社區內如何共同經營出一個理想的社區環境,接著城市的公共品質也就會得到改善。相信慢慢地我們的城市會有更多的外國朋友前來,離開時會留下一句讓我們感動的話:

“你們的城市真美,我會再回來的。”

我相信有一天我們一定會贏得這句贊揚的話。


摘自《天地有大美》 遠流出版社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