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美國人家裏 改造中國“小皇帝”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按照一項國際學生培訓計劃,來自中國的幾名中學生來美求學,並住在美國人家裏。美國的“臨時家長”采用教育自己孩子的方式來對待中國學生。一年下來,究竟效果如何?負責組織中國中學生“進入美國家庭”項目的琳達女士給記者講述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個名叫龍龍的中國孩子,學習成績名列前茅,並在奧林匹克數學競賽中屢屢奪冠,是學校重點培養的高材生。可是他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早上起床還要父母幫著穿衣服 。
龍龍的母親說,過去他們望子成龍心切,認為只要孩子學習成績好,父母可以滿足一切要求,所以對孩子是有求必應,就怕孩子受委屈,什麼家務都不讓他幹。令父母不解的是,他們付出越多,孩子越不領情,時常莫名其妙地向父母發脾氣。
一次,母親發高燒,龍龍一杯水都沒端給母親,甚至連一句關心的話都沒有。龍龍的父母諮詢心理醫生。醫生說,孩子是“人格缺陷”。無奈之下,父母忍痛將孩子送來參加國際學生培訓項目。
已經接納過幾個中國孩子的派克對記者說,中國孩子有不少優點是美國孩子應該學習的,比如聰明好學、理解能力強、基礎知識紮實,但他們共同的缺點是動手能力差、缺乏團隊精神、心理承受能力弱等。
派克說,龍龍剛到他家時,對幹家務最反感。當其他孩子高高興興地幫廚時,龍龍要麼傻站在一旁,要麼把自己關在屋子裏。一次,派克讓龍龍把垃圾拿去扔了,龍龍說,“我還沒學會呢”。派克說,“如果你今天不把垃圾倒了,就別想吃晚飯”。龍龍盡管聞著最喜歡的烤雞腿饞得不行,但就是不屈服。
派克全家和龍龍的父母前後方密切配合,又是心理輔導,又是軟硬兼施,龍龍堅持到半夜,終於去倒了垃圾。從那以後,每天倒垃圾成了龍龍的“必修課”。以後他又學會了為自己準備中餐,學習之余還常常幫廚,參加社區的志願者活動,獲得了當地頒發的志願者貢獻獎。
談起中美兩國家庭教育的最大區別,研究教育學的派克說,就其所見所聞而言,他感到不少中國父母往往對孩子百依百順,而美國父母一般不溺愛孩子。
派克還回憶起自己孩提時一段難忘的經歷。一次,全家去野營。父母為了培養孩子的團隊精神和動手能力,要求每個孩子為大家準備不同的東西。派克負責飲用水,可是因為粗心大意,他少準備了一份。野營途中,他口渴難忍,向父母要水喝,但遭到拒絕,結果楞是一口水沒喝上。派克說:“因為有了那次教訓,我徹底改變了丟三落四的習慣。我真要感謝我的父母。”
派克父母的教育方法是不是太“死板”和“殘忍”了?派克說,他原來也這麼認為。但父母事後向他解釋了這麼做的幾點考慮:一是有益於培養孩子為他人著想的品質,讓他們明白只有首先“我為人人”,然後才能“人人為我”的道理;二是讓孩子知道,每個人都要為他的失誤付出代價,並學會從失誤中吸取經驗教訓;三是幫助孩子培養認真嚴謹的作風。
以上中美兩個家庭教育方法的比較,涉及的只是兩個“點”,不能代表“面”,更不能就此得出結論說美國家庭教育優於中國,但其中顯然有許多東西值得中國父母認真反思。
發稿:2007年1月22日
更新:2007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