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王羲之與戒珠講寺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全英

【明心網】王羲之,字逸少,生於東晉元帝大興四年,是我國最著名的書法家,被後世尊為書聖,千古以來,幾乎無人在書法上的成就能超越他。

他最為人稱道之名作“蘭亭集序”,被唐人評為“天下第一行書”,全書共二十八行,三百二十四個字,相同的字寫法均各自不同,其中有二十個“之”字,更是變化多端,沒有一個是相同的,當屬王羲之作品中之最佳珍品。

練習書法的人常從“永”字開始練習,其實這是王羲之傳授給後人一種學習楷書的方法,因為“永”字包括了八種筆法,而任何中國字都離不了這八種筆法的範圍。

王羲之除了喜歡讀書練字外,還有一個愛鵝的癖好,他認為養鵝不僅可以陶冶性情,還能從鵝的體態、姿勢領悟到書法執筆、運筆的道理。

有一天,王羲之正在書房裏玩弄一顆明珠,恰有個老和尚來找他聊天,王羲之把老和尚請進書房裏,一只大白鵝搖搖擺擺的迎著老和尚叫,老和尚見了也很高興,不禁用手撫摸一番,稱贊不已。

這時王羲之的家人都不在跟前,王羲之把手中明珠放在茶幾上,起身倒茶請老和尚,老和尚吃了茶,閑聊了一會兒才走。老和尚走後,王羲之想起了他的明珠,轉身到茶幾上去拿,卻發現明珠不見了,他在茶幾上面、下面找了又找,連地上也找遍了,卻都沒找著,他心裏悶悶不樂。

王羲之丟明珠的事情傳開了,後來連老和尚也知道了。老和尚心中納悶,暗想:“奇怪!我那天明明看見右軍(王羲之曾任右軍將軍之官職,故人稱王右軍)把明珠放在茶幾上的呀!怎麼會丟失呢?那時書房裏什麼人也沒有啊?難不成他們懷疑是我?”

老和尚越想越難過,心裏懊惱至極,終於受不了而懸梁自盡了。

過沒幾天,王羲之家的大白鵝死掉,家人把死鵝拎到廚房拔毛剖肚,發現鵝肚裏有顆明珠。原來那天這鵝把明珠一啄,竟吞到肚子裏去了。

家人喜沖沖的把明珠拿到書房,交給了王羲之,王羲之見到明珠,心裏明白老和尚死得冤枉,自己心中十分悔恨。於是,他讓人把前廳和書房拆掉,在這一大片地基上蓋了座廟,叫“戒珠講寺”,用來悼念那位老和尚。也因這次失珠的疏忽,深悔於心,用來告誡自己。從此以後,就再也沒見王羲之玩弄過明珠。

在這座戒珠講寺的西北角樓上,也就是原來書房的上面,有個小小的房間裏面,供著一尊佛像,是一尊臥佛。王羲之用一尺多長的稀世白玉,請當時著名鐫匠,依老和尚生前模樣雕鐫而成。他常上樓祭祀這位老和尚,人們就把這樓稱為“臥佛樓”。

“戒珠講寺”是三月初三造好的,正好是王羲之書寫“蘭亭集序”時的上巳日,也是清明時節。因此王羲之死後,他的子孫就在這寺的大門裏正中位置塑了王羲之像,旁邊塑著兩個家僮,一個手捧飛狐筆(王羲之曾用死去的銀狐尾巴制成筆,稱飛狐筆),一個懷抱大白鵝,年年此日,王羲之的子孫都要來這寺裏掃祭一番。從此,蕺山就有人稱之為“戒珠山”,“戒珠寺”遂成名勝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