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人性翹翹板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潘國本
  
【明心網】記得恢復高考那時候,我在一所中學任教導主任。有位家長要我給他的孩子開張去無錫讀書的轉學證明。他們老家在無錫,孩子的戶籍也早在無錫,近年來爺爺奶奶感到孤單,生災害病連個捎口信的都沒有,很想讓孫子回到身邊做伴。我覺得家長的申請十分在理,立即給他們辦了轉學手續。孩子到了無錫,家長在中秋節裏送來兩盒精制月餅外加一袋茶葉。那時候,這份禮已不算薄了。我說: 都是熟人熟事的,辦這點事不用道謝。"家長說:"爺爺奶奶見孫子過去了很高興,也要我們表示感謝。"我說: 你們的情我全領了,禮物還是帶回去吧!"家長說:"這算什麼禮呀,不就是份心意嗎?"他執意要送,我堅持不受,兩人糾纏再三,最後還是沒能執拗過我,他把禮品帶了回去。

人是去了可心卻未平。我沒料到,過去我們兩個見面時說長道短,挺熱的,此後反淡了,迎了面也只做個程序性對答。聽人說,這次傷了他的心,他說:"沒想到這麼不給面子,知道我那雙腳是怎樣跨出門檻的?“

我們有時會這樣尷尬,像坐上了翹翹板那樣,只顧了把高的這頭拼命壓下去,卻忘了低的那一頭會翹起來。當時,我要是換個方式,收下他送的禮,再給老人寄封慰問信抑或捎點他的所需過去,情況一定會好得多。可是我沒有那樣做。當我還自覺站高著1寸時,不防我們的心距已拉下了1丈。

原來,一個網絡型社會,每個人都只占著一目,是那些縱縱橫橫的"連結"才構成了你我的繽紛生活。尤其在我們這個講究禮儀的國度,你為一人出力盡心了,他過意不去總想尋個方式來表達一下。當他感到單用語言太蒼白空泛,用行動又一時找不上途徑的時候,便來了以物代情的情況。有時是我們過敏了,並不是每次饋贈都張著血口等噬肉。

相隔不久的一個星期天,我正上樓,樓底嬸子跑上來給我遞上一大把菠菜,熱情地笑著說:"我兄弟自家種的,嘗嘗鮮吧!"那時菠菜剛剛上市,當然好,但想起平時未見過她這樣大方,我警覺起來,於是脫口便說:"你們也不多,留著自己吃吧。"那嬸子再跨前一步把菜幹脆遞到我的手中:"拿著吧,也不是什麼稀罕東西嘛。"說著語調和臉色全變得不流暢起來。正在這相持時候,妻子來了,快步下樓代我接過嬸子手裏的菠菜,連聲稱道,"多好的菜,嫩出水來,怎麼種得這麼早啊,多謝啦!"接下去兩人都笑了起來,整個樓都笑了起來。

這一回,妻讓樓下嬸子充分展示了大方和愛心,也讓我們家得上了時鮮菠菜。我呢,也上了一節生動的“公關”課,比書上寫的那些要實在得多。不要別人的東西本來是美德,但是,當"不要"淪為拒絕別人的情意時,便是位傻瓜了。你知道嗎,有種饋贈接受下來比不接受好得多,爽快地接受比推三阻四勉強地接受好得多。充滿了情義的禮物是心的坦示,它不用金錢去衡量,也不用德性去規範,只能用心去體驗,裏面有尊重有理解還有真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