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間木匠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每次回到遙遠在鄉下的老家,走進被炊煙熏黑的老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張老木桌和一對老木椅。於是思想上才接受一個事實:已經到家了。然後就適時坐上老木椅,與日漸蒼老的父親或母親說著些彼此問候的話,冷寂已久的心便隨之慢慢溫暖開來……我不知道這樣的感覺源於何時,但我知道打小時起自己就在那張老木桌上吃飯,並且常常與弟妹爭搶老木椅,結果總是有一人沒搶著而生出些怨氣來。每到這時,祖父就嘆氣說,都怪王木匠少做了一把椅啊!接下來自然是邊吃飯邊聽祖父開講王木匠的逸聞趣事,其中常讓我們樂得哈哈大笑的是,說王木匠有兩個老婆,每到王木匠外出幫人做木工活而數月後回家時,兩人為爭寵而常常吵得不可開交,實在沒辦法的王木匠只好施展法術,要麼就是讓兩條長板凳在樓上鬥牛似的自動頂架,要麼就是讓地上的一對木椅繞著老木桌自動轉圈,如果還是不能讓兩個老婆停止爭吵的話,就讓櫥櫃中的碗筷像長了無形翅膀一般一一飛出家門,飛進各家各戶。至此,兩個老婆不能不慌張了,不僅立即言歸於好,還一同懇請老公趕快停止法術,然後結伴到各家各戶要回自家的碗筷。這樣的故事我在祖父的嘴裏不知聽了多少回,但總是百聽不厭。直到有一天我不想再聽了時,祖父已經安詳地離開了這個世界。此後,王木匠的趣事照樣在古老的鄉村裏傳揚,只不過開講的是別家孩子的祖父,而他們的家裏也正好有一張老木桌和一對老木椅。
多年之後,我才進一步了解到,其實鄉村裏的許多人家都請過王木匠做過桌子木椅。但王木匠的鐵定規矩是一張木桌只配一對木椅,否則寧可不做而放棄一份工錢。這樣不可思議的規矩一直到他的兒子那兒才被徹底打破。做多做少全憑人家說了算,於是一張桌子配了許多把木椅,以至人人都少不了有一把,小孩兒爭搶木椅的事也就不會再發生。惟一遺憾的是,兒子的手藝比他的父親相差了許多。原因一方面是個人的心智本來就趕不上父親,另一方面是為了多攬活多掙錢而無法保證最好的質量。於是幾十年過去之後,在鄉村裏父子二人所做下的桌子木椅,竟然有了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王木匠所做的桌椅最少,但幾乎都得到了一致的珍愛而幾乎保護得完好無損。相比之下,王木匠的兒子所做的桌椅最多,但幾乎沒有完好無損的桌椅留存下來。我曾問父親為什麼會這樣?父親想了想說,在我們家裏,從小你們兄弟妹三人都去爭搶木椅,畢竟只有兩把呀,因此都被你們很在意而得到珍愛。而父親小時,也一樣常與你們的伯父和大姨二姨三姨一同爭搶那兩把木椅。這就是物以稀為貴而得到應有的保護。如果人人都有了,加上質量並不保證,那麼再多的桌椅連一代都留存不了,更不要說是兩代三代的事了。因此,真正值得稱頌的木匠是像王木匠之類的,而非是他兒子之類的。雖然王木匠的所作所為也給家居生活帶來了一點不方便乃至一些缺憾,但正是這種缺憾才保證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向一種簡約、精致、珍愛的方向走。
說實話,我曾經對父親的見解也懷疑過。因為有一個事實,後來王木匠的一個孫子於上世紀80年代高中畢業後跑到外省學會了做新潮家具,回來後生意好得簡直無法形容。幾乎小青年們結婚都要請他打造一套組合家具。可後來生意卻越來越不行了。據說人們將其稱做是釘子木匠。因為他做家具幾乎告別了榫眼套榫頭的傳統“相扣”模式。如此一來,他所做的家具雖然外表光鮮,但過不了兩三年就不耐看了,同時也到處露出破綻來了。而仿古木制品的家具又開始受到了人們的普遍推崇。以至有幾個木匠師傅還大老遠跑到鄉村,認真察看那些民間老家具,企圖從中了解更多消隱於時光中的許多奧秘來。至此,我才深信父親所說過的話。我開始明白,前進並非就是頭也不回地一味向前,而真正的向前其實需要不斷地做著誠心誠意的回望。
多年之後的今天,王木匠的孫子不再做新潮家具了。他也開始虔誠地崇敬起自己早已長眠於地下的祖父來。他甚至挨家挨戶地查訪,一一細看誕生於祖父之手而留存於民間的那些古老家具。他的最新夢想是在鄉村做一個像祖父一樣的民間木匠。我不敢肯定他能否做得到,但至少他的目光已開始回望民間。僅此而言,就已讓我在遙遠的異鄉感到一絲少有的寬慰。
發稿:2004年8月24日
更新:2004年8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