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孩子更要修正自己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如果希望孩子們能改進,我們應該先反省,看看自己是否在某些方面也應該改進。-卡爾榮格「孩子寫起字來常常左右不分,不是少一畫、就是多一畫…回答過一百遍的答案,還是記不起來!」
「我的孩子很聰明,為什麼老是沈迷於飛機模型,不愛念書呢?」
「孩子個性沖動又叛逆,一點小事就發脾氣,令我很頭痛。」
是的,父母們總是給予孩子很高的期望,並想要按照理想中的模式去塑造一個完美無缺的孩子,卻沒有想到,把全部的希望和理想都註入到這個小小的生命中,可能讓他不堪負荷,同時也因常常摻有自己為滿足自己虛榮的自私心理,使自己對孩子的態度缺乏理智。
當孩子不是你所預想的完美,甚至有難以改變的缺陷時,不妨換一個角度思索:「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孩子有自己的成長步調。每個孩子的氣質、性向、優缺點也都不同。一味要求孩子達到完美,只是徒增父母和孩子雙方的挫折和壓力。」
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要求孩子之前,應試著考慮如何改變自己,如果家長留心找一找自己,常常會發現,孩子不良行為的根源也許是家長的行為也不盡人意。常常犯的一個錯誤是,要求別人容易,嚴於律己難,這需要從心靈上升華自己為基礎。當我們看到孩子脾氣不好時,我們自己是不是也經常發脾氣呢?當我們看到孩子對別人總是容易責怪別人時,我們自己是否也是這樣呢?其實,孩子的行為常常是家長行為的一面鏡子,作為家長也要懂得常常用這面鏡子來照照自己。
兒童心理學家布萊德薩克斯提醒家長們,不要老是盯著孩子的過失不放,相反地,要去贊揚孩子們嘗試活動的努力與勇氣。把孩子最近的成果與他自己以前的成果相比較,而不是與別人相比較,才能從所有的過失中學到益處。
如果孩子們感覺父母的期望過高,他們通常會失去勇氣,不願做任何嘗試。當然,孩子確實需要父母的糾正和批評:這是他們學習什麼是正確、什麼是最優秀的方式。但是,如果一直用貶損或者羞辱的方式─「你的學習習慣簡直糟透了!」、「你的指甲看起來惡心死了,你就不能停止啃手指甲嗎?」、「你怎麼還不知道這個問題的答案?我已經講過一百次了!」─或許會導致孩子的反抗,增強他對你的抵制心理,或是削弱他的意志及決策能力。更糟糕的是孩子可能也會用同樣的方式對待別人。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障礙,有生理的、心理的,有明顯可見的、有隱晦難明的。只有父母的接納和鼓勵和自醒,才能協助孩子找到自己的人生舞臺,百分百做自己!
發稿:2004年7月13日
更新:2004年7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