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青:中國再次推遲聯合國酷刑調查誠心可疑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劉青【新生6月26日訊】聯合國專責調查酷刑的專員範博文最近對中國政府又一次推遲他到中國調查深表遺憾。範博文原本定於六月底前往中國,展開對監獄,看守所,勞教場所和其他強制拘禁人身地點的酷刑調查。這一日期原本是與中國方面協商定下的,但在即將成行前卻被中國政府突然喊停。中國政府對此講述的理由是,中國監獄等場所對調查還沒有做好準備,另一個理由是這些場所的官員最近放假。中國政府並把酷刑調查推遲進行說成是表現中國對調查的重視。
但是,酷刑調查的問題在中國由來已久,大約10年前,國際社會就向中國提出了酷刑調查問題,因?改革開放後的中國有大量酷刑資訊湧現。中國要成?國際社會受尊敬的成員,就必須接受國際標準和遊戲規則。所以國際社會10年來不間斷的要求對中國酷刑問題展開調查。經過10年的要求,還說沒準備好是不是太缺乏效率了。而因?部分官員放假就難以進行調查也是無法讓人信服的托詞,因?按照國際標準的調查並不需要多少中國官員工作,只需要中國官員不阻礙調查進行就可以了。
實質上,中國政府對國際酷刑調查的態度歷來采用控制或拖延等手段阻礙進行。開始中國政府不反對,甚至邀請國際機構到上述拘押人的場所,但中國政府將此稱?“邀請參觀”。中國政府的參觀與國際社會的調查有本質不同,中國政府的參觀規定,到哪個拘押人的場所,什麼時間,見什麼人由中國政府決定,談話中還要有中國官員在場,而國際社會調查標準的原則則是,調查哪裏,見什麼人,談什麼,都必須由調查人員決定,中國官員不得在場。很明顯,要調查到客觀,真實的酷刑情況,必須遵循國際標準。如若按照中國的規則,能夠了解到的決不會是真實酷刑情況,而是中國政府給國際社會精心擺設的展覽。
聯合國酷刑專員不接受中國提議的參觀,他要進行的工作是按照規則調查。所以在國際的多年壓力下中國政府開始表示可以接受調查。但是這一態度也已過去多年了,國際社會就像碰上了回蕩墻,就是沒有辦法真正展開調查,每次在艱難的要求得到回音後,似乎可以到中國進行調查了,但是總有一些情況又使調查的進行無疾而終。
其實中國政府推遲或阻礙酷刑專員調查訪問的真正原因,是中國政府非常清楚,中國關押人的場所酷刑問題嚴重,而且不心甘情願接受國際標準的監督和調查。在中國政府如此對待酷刑調查之時,懷疑中國政府沒有誠意與國際進行酷刑調查的合作,這是合乎邏輯,非常自然的思維。但是也不能完全排除中國政府也有可能進行有限的合作。中國政府不久前表示要開展?期一年的,嚴查政府官員利用職權侵犯人權的運動,重點查辦瀆職,刑訊逼供,暴力取證,虐待被監管人等。這說明中國政府希望酷刑問題整頓好後,再讓聯合國專員前往調查,給酷刑專員看一個展覽品。
盡管這次中國政府又推遲酷刑專員到中國調查令人失望,但是畢竟中國從拒絕到承諾,已經是一個進步。現在國際社會需要做的是,迫使中國兌現這一承諾。不過即使中國在國際的更大壓力下,允許聯合國酷刑專員前往中國,按照國際標準進行酷刑調查,也並非就是解決了中國酷刑問題,因?中國?了應付調查,可以突擊式地搞個運動,整頓酷刑現象。但是中國酷刑現象是無法靠整頓和搞運動徹底解決的。最終解決酷刑問題必須靠社會的監督和透明化。所以酷刑專員未來前往中國調查只是將酷刑問題提升到社會監督和透明化的一個強有力的機會。
(《自由亞洲電臺》)
發稿:2004年6月26日
更新:2004年6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