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原:中國外表更新,鎮壓手段依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古原【新生2月22日訊】針對目前歐盟幹將法國為博取中國市場而提出撤銷對華武器禁運的提議,華盛頓郵報17日刊登了詹姆斯·曼(James Mann)的評論“中國外表更新,鎮壓手段依舊” (’New’ China, Old Repression)。
歐盟在1989年北京發生“六四”屠殺事件後,對中國實行了武器禁運,但最近法國總統提出撤銷這一禁運規定。文章作者質疑道,十多年來,中國改變了嗎?
詹姆斯說,法國總統稱“中國和十多年前大不一樣了”,這是在重復“中國已經將自己整合到國際社會來了” 的陳腔濫調。
對一個國際社會成員的認同,其原則涉及到人權和政治表現。中國今天是跟十年前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是加入世貿了,這僅僅是經濟方面的定義。國際社會對一個國家的認同,並不只從它是否是世貿成員來定義。所以,中國並未真正成為國際社會的一份子。
詹姆士舉例說,中國拒絕國際紅十字會進入其監獄觀察,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紅十字會堅持用自己的翻譯會見囚犯。
十多年前,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第一次與前中國國家主席江澤民會晤前,外交部長錢琪琛在一個新聞發布會上就說,中國準備讓國際紅十字會視察中國監獄。這是一個花招,為的是給柯林頓總統訪華營造一個良好的氣氛。
但事後什麼也沒發生。中方又提出,如果柯林頓放棄以人權記錄來衡量是否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的原則,中國會開放監獄讓國際紅十字會參觀。柯林頓做到了,但中國又沒兌現承諾。柯林頓連任總統時,也為此做過多次努力,但都沒成功。如今,布什總統也在做同樣的嘗試,中國還是鐵門緊閉,監獄裏的情況外人無法直接了解。
詹姆斯指出,這不是抽象的或官僚的問題。紅十字會只是想通過訪問,向監獄裏的囚犯送去一點帶有人情味的關懷,中國卻一直拒絕紅十字會。
過去的十幾年,中國用人權會談、會議等,來推委國際人權組織的訴求,而這些會談、會議並沒有在實質上改變中國的政策和人權狀況。
他還說,中國在過去十幾年來,確是在一些方面起了變化,比如中國人可以想怎麼穿就怎麼穿;在私人場合可以說自己想說的話,但前提是不組黨,不反政府。中國政府的這個雅量並不存在於政治和人權問題上,他們從未對用武器血腥鎮壓和平示威的人民表示過絲毫的歉意。
詹姆斯最後指出,法國總統說得也對,過去十幾年,有些事是改變了,但那不是中國。有改變的是國際社會,它對中國的政治鎮壓的容忍度增大了,這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就被批評過。取消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是邁向接受這種廉價政治的一大步,等於認同政治迫害。
對於中國監獄有相當了解的《觀察》發行人吳弘達先生,在認同詹姆斯觀點的同時,補充道:他十年前在日內瓦與國際紅十字會官員會面時,就談到過中國的勞改制度,他從勞改基金會出版的《勞改手冊》的監獄檔案點出了一串監獄名稱,提請紅十字會官員應避免犯上世紀三十年代參觀猶太人集中營的同樣錯誤,因為中國也有不少“模範”監獄,專門對外開放。這些“模範”監獄迷惑了外界的視線。紅十字會的官員表示他們也註意到這點。吳弘達還表示,前蘇聯的古拉格也是從來不準外人探視的,中國的勞改制度是從前蘇聯搬過來的,而且還“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可幸的是,古拉格已經成為了歷史。不幸的是,勞改依然在中國存在。中國如今的統治花樣變了,但獨裁的本質沒變。
註:詹姆斯是國際研究和策略中心資深專家,前洛杉磯時報駐中國記者
(《觀察》)
發稿:2004年2月22日
更新:2004年2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