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之旅嘆生態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王力雄【明心網】我夏天開車去內蒙,走了幾個盟,途經二十多個旗。真正能保留一些原來生態面貌的,只剩內蒙和外蒙的國境線一帶。的確,在那裏才能體會什麼是真正的自然生態。用體會這個詞是準確的。腳踏上那兒的草地,就會感到踩在厚厚的一堆活的物質上。你要是在你踩下的那個腳印上去觀察,那一個腳印的面積裏我覺得有上百種植物和昆蟲。那麼多不同的物種糾纏在一起,又密又厚,幾乎就沒有重樣的。有些厥類、灌木什麼的,是要上百年時間才能形成它們的根系的。什麼叫生物多樣化啊?那就是。那是在幾百年的自然狀態中生長起來的。看著那樣的環境,你真是會切身地感受對它的破壞是什麼樣的罪孽。
可是現在,能保持那樣生態的僅僅是沿著國境線的窄窄一條。稍微往中國內地走一點,就看到大片大片的草原被開墾成耕地種上了莊稼。草原的面貌立刻變成了完全不同的樣子。上面覆蓋的植物變成了單一物種,或是麥子,或是油菜,看上去顯得整齊、單純,毛茸茸一片,顏色全是一樣的。那兒的土地非常肥沃,莊稼長得特別好。但草原上千年時間裏形成的腐殖質只有一尺多厚,開墾者先是一把火一燒,把需要百年才能長成的植被燒得乾乾凈凈。然後把腐殖質犁開,土肥得只需要撒種,別的什麼都不用管,秋天肯定大豐收。但甜頭就是三年,三年以後就是苦果。一尺厚的腐殖質下面都是沙子,破壞了原來的植被和根系,失去了固定,再加上犁來翻去,表面那層土松得不得了,草原上的大風一吹,土就吹跑了,沙子就暴露出來,那就是通常所說的沙化。
除了風,還有夏天的雨水沖刷。所有那些有坡度的地方,只要是被開墾的,你就可以看到成千上萬噸的泥土在坡下堆成的稀泥灘。那都是最肥沃的土啊!那不是僅僅一個水土流失就能概括的,那流失的是珍寶,是我們人類生存的命根啊!可是只要是沒被開墾的地方,坡度不管怎麼大,雨水怎麼猛,流下來的水都是清清亮亮,一點土都不帶。你不能不感嘆,大自然自身的安排是那樣奇妙與合理。
我們曾說我們用占世界7%的耕地養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我們也活得很好,我們現在糧食多得吃不了!也許沒錯,這些年糧食過剩,但糧食是怎麼來的?這些“吃不了的糧食”又有多少是以那豐饒的草原變成沙漠為代價打出來的?這種代價可能意味著將來要有更多的“糧食不夠吃”。政府曾反復地禁令不許開墾草原,但為什麼就是有人不停地開墾?在那些逐利者眼中,撒下種子就能豐收的草原自然就成了他們垂涎的肥肉。他們有的是辦法。其實也很簡單,無非就是花錢,給個人一些好處。既然都是以利為先,只要有足夠的利,就能一路綠燈。那些管事的基層機構,鄉裏區裏,財政收入沒有來源,你上級讓他們自己創收,他們的獎金福利都得自己搞,如果來一個人說我開多少土地,每年交你幾萬塊錢,幾萬塊錢對他們就是一個大數啊。他們知道,那都是荒山僻野,上邊的人根本看不到。就是偶然看到了,圓活圓活也就過去了。就是這樣,一開就是幾萬畝甚至幾十萬畝。
千年形成的草原,只開墾三年就被毀掉,隨後就既沒有農田,也沒有草原,而只剩沙漠。那沙漠還不是原地不動,它要蔓延,它註定要以沙進人退的結局懲罰人。
從那些正在被開墾的草原再往內地方向走,用不了多遠就可以看到幾年後那些正在開墾地區將要變成的模樣。那些地方當年也都是內蒙草原,是牧區,都是那種一個腳印裏有上百種生物的生態,然而現在只有光禿禿的山坡,露著大大小小的石頭,到處是沙丘,幾腳踩下去都不一定踩得著一根草。接著往內地走,到了人類活動比較頻繁的地區。那裏有一些水利,有一些農田,還有一些人工林帶,大概是“三北”防護林工程。但那真地能改變生態嗎?當你以對比的眼光審視它的時候,那不過是一些孤孤零零的樹,刷子一般地在那兒立著。樹種是單一的,樹下光禿禿。周圍耕地種的是一些適合人類食用的單一作物,除此以外就是沙子。那難道能和那一腳可以踩到上百種生物的生態相提並論嗎?
中國的生態狀況怎麼樣,每個人從自己生活的局部都可以感受得很清楚。我在東蒙所見是有代表性的。東蒙應該算是中國僅存不多的生態好的地方,它的狀況如此,別的地方可想而知。而且我剛描述的生態變化系列,囊括在幾百公裏的行程內,一覽無余,就像一個天然的展覽館一樣。它可以說明整個中國,過去的生態是什麼樣,怎麼破壞了它,而它的懲罰又是什麼。
(節選自《在內蒙古旅行時的隨想》)
發稿:2004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