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百姓不再關心腐敗?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自由湘軍【新生8月31日訊】據一項“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統計調查表明,幾年來一直名列前茅的腐敗問題,今年一落千丈,幾乎快要排擠出前十名。網絡作家翟羽佳先生為此寫了一篇《危險的信號:百姓不再關心腐敗》(見“凱迪網絡”之“貓眼看人”2003年8月5日)的文章,從學理上對該現象進行了分析。翟文所表達出來的觀點無疑是正確的,筆者不妨接過這一話題,從自己的思路,再來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老百姓對腐敗的關心,我認為,可以分為不同的層次,有低層次的,亦有高層次的。低層次的關心,主要體現在老百姓對腐敗的議論這一形式。這種議論,不斷地聚集,往往會形成一定的、甚至強大的民間輿論。從理論上來說,此種強大的民間輿論所產生的民間壓力,將會對腐敗的官員起到極大的震懾、警醒和監督的作用。然而,在中國這樣一個老百姓名義上“當家作主”而實際上卑微如草芥的極權國家,民間對腐敗的議論,常常如“清風”掠過“一溝絕望的死水”,而“吹不起半點漪淪”(聞一多:《死水》)。在中國,民意何嘗被人民的公仆們傾聽過、關註過、恐懼過。不過,當民間議論腐敗的怨聲沸騰到令統治者寢食難安,而不得不在乎的時候,統治者們也往往有著自己的一些對策。比如,裝模作樣地搞一些“雷聲大,雨點小”、“只打蒼蠅不打老虎”的反腐敗假象,以糊弄民意;或者,把民間的聲音視為“蠱惑人心的謠言”和“影響穩定的因素”,而予以壓制和封殺。老百姓對腐敗的議論,是民間力量主動地參政、議政活動的一種正向行為。如果此種行為不能產生正面的效果甚至遭到壓制的話,參政的積極性受到挫折的老百姓,就只能消極地選擇沈默。看來,單向的政治熱度,註定是不可能持久,並最終會冷卻下來。
老百姓對腐敗高層次的關心,主要體現在老百姓通過上訪、申訴或者其它的公開形式來揭露腐敗、同腐敗抗爭。這些形式已經走出了那種僅僅停留在言語上對腐敗的低層次的關心,而是通過具體的行動同腐敗進行面對面的博殺。因而,這種對腐敗的高層次的關心充滿了危險性,時常有牢獄之災,且往往有生命之虞。這方面的例子,近年來可謂不勝枚舉。比如:1998年《山西青年報》的記者高勤榮因投書《人民日報》揭露山西運城“假滲灌”腐敗工程,而被指控涉嫌受賄罪、詐騙罪、介紹賣淫罪,判處十二年徒刑,至今仍在監獄關押。另有一個叫姜維平的記者,在擔任香港《文匯報》駐東北記者站主任期間,寫了三篇揭露東北地方官員腐敗的文章,而被秘密判刑八年。湖南益陽的李尚平老師更是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他因揭露教育腐敗而遭到了犯罪分子的槍殺,此案迄今未破。高勤榮、姜維平和李尚平等一個一個勇士們關心腐敗的壯舉,不但沒有對腐敗者們的腐敗行為產生絲毫的震懾,相反,他們的悲劇性結局,將使老百姓在失望、甚至絕望和恐懼中對腐敗關心的熱情驟然降低,並最終趨於對腐敗冷漠和麻木。誰還願意步高勤榮們的後塵呢?正如著名學者任不寐先生所言:“政治冷漠癥的實質不是對‘政治’的厭惡,而是對權力的恐懼”(任不寐:《災變論》)。
老百姓對腐敗的關心,無論是低層次的議論或憂憤,還是高層次的揭露或抗爭,都是一種於社會發展有利的積極的政治能量。如果這種政治能量沒有正常的“政治文明”的機制讓其公開釋放的話,那麼它就很可能轉化為一種消極的政治能量,並通過其它極端的形式釋放出來。轟動一時的山西胡文海案,就是一個典型。胡文海是在狀告他所在村的村黨支部書記和村主任等腐敗利益集團“三年揮霍貪汙了至少五百萬”等腐敗行徑無門、且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脅之時,最終選擇了瘋狂殺害十四人這一野蠻的刑事犯罪行為來宣泄自己對腐敗、乃至對整個社會的憤懣和不滿。但願胡文海案能夠對當權者起到某種警醒的作用,否則,老百姓長期遊離於正常的政治渠道之外,不再關心和參與決定他們生活的政治,這個國家的政治空氣就將變得具有潛在的爆發性。到時候,希望將連同一切在爆發中灰飛煙滅。
完稿於2003年8月9日中午
發稿:2003年8月31日
更新:2003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