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五千文明 > 歷史回廊

聖德之君唐太宗(上)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李有道

【明心網】為世代傳頌的“貞觀之治“,在中國歷史上獨領風騷,無與倫比。究其因,則是因為唐太宗的聖德所為。從以下的歷史紀錄中即可見一斑。

貞觀二年,唐朝京城附近鬧蝗蟲。有一天,唐太宗進入禁苑中,看到蝗蟲,就拈起幾只,禱告說:“人民靠谷物活命,你卻吃掉了莊稼,如今我寧願讓你吃我的肺腸。”就想把蝗蟲吞下去,身邊的人勸他說:“這種壞東西吃下去會生病的!”他說:“我願意代人民受災,還怕什麼疾病呢?”還是把它們吞下肚去。據說這一年雖有蝗蟲,卻沒有成災。

貞觀二年關內地區發生旱災與饑荒,有很多百姓賣掉子女來換取衣服和食物,唐太宗下令將皇家倉庫中的金銀絲綢拿出來,替災民贖回小孩,還給他們的父母。他在詔書中還說:“如果能讓年成豐收,天下平安,即使把災禍移到我的身上也甘心情願。”不久天降大雨,緩解了旱情,百姓都很高興。

* * * * * * * * * *

秦王李世民繼位後,秦王府有一些人抱怨侍奉秦王這麼多年還沒有升官。太宗對他們說,“皇帝只能以大公無私折服於天下,我和你們的衣食都取之於民眾,設置官職並選擇賢良之人做官也是為了民眾,不管賢良與否就讓自己的老部下做官怎麼能行呢?”
  
太宗對一些官員受賄的情形十分憂慮,秘密派人假扮行賄者試探這些人,有一個司門令史接受了一匹絹,太宗打算殺了這個受賄的官員。民部尚書裴矩勸阻說,“做官受賄,確實犯了死罪。但是陛下派人行賄,設法使人落入法網,也不符合‘道之以德,齊之以禮’的古訓”。太宗聽後很高興,告訴文武百官說,“裴矩做官能夠據理力爭,不因為在皇帝面前就惟命是從。如果每件事情都這樣,何必擔心國家治理不好呢?”。

有一次,民間有人上書請求清除佞臣。太宗問到,“誰是佞臣呢?”上書人說,“皇帝可以假裝憤怒來試探,據理力爭的是直臣,害怕皇帝威嚴順從的就是佞臣”。太宗說,“皇帝是河水的源頭,群臣是大河的水流。源頭汙濁了卻要求河水清澈,不太可能。我使用了詐術,怎麼能夠要求群臣耿直呢?我以至誠之心治理天下,常常對過去的皇帝喜歡用權謀對待群臣感到恥辱。你的計策雖然好,我也不想采用。”

太宗有一天問房玄齡、蕭瑀,“隋文帝和我比怎麼樣?” 房玄齡、蕭瑀說,“隋文帝勤於朝政,和五品以上的官員一起討論朝政,吃飯的時候都是衛士送飯。他雖然性情算不上仁厚,也是一個勤勉的皇帝。”太宗說,“你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隋文帝很多事不明白卻總想搞清楚。不明白就有考慮不周的地方,總想搞清楚就必然多疑。什麼事情都自己決斷,而不依靠群臣。天下這麼大,事情這麼多,累死了也不會什麼都料理好!群臣了解隋文帝的習慣,就等現成的,雖然心裏有不同意的地方,也不敢進諫,所以隋朝兩代就滅亡了。而我不是這麼做。我把天下的人才找出來授予其官職,讓他們處理天下的事,我來聽取報告,辦得好就獎賞,辦得不好就懲罰,誰會不盡心盡力呢!這樣就不會擔心天下治理不好了”。

有一次,太宗和群臣討論如何制止盜賊的事,有人主張制定嚴酷的法律。太宗說,“民眾之所以偷竊,是因為國家規定的賦稅和勞役太重、官吏貪婪,加上自己饑寒交迫,所以就顧不上廉恥了。我應當節省費用、減少賦稅和奢靡,選擇廉潔的官員,這樣民眾衣食有余,就不會當盜賊了,何必用嚴酷的法律呢?”幾年之後,天下出現“海內升平,路不拾遺,外戶不閉,商旅野宿”的局面。

在民間選拔官員的時候,發現有一些假冒的人,太宗打算按照已經發布的命令處死他們。兵部郎中戴胄勸阻說,“按照法律應該處以流放。”太宗生氣地說,“你想遵守法律從而使我失去信譽嗎?”戴胄說,“皇帝的命令是出於一時的喜怒而下達的,而法律是國家公布的用來取信於天下的。陛下對欺詐之事很憤恨,因此要殺掉他們,當然也知道按照法律不可以這麼做。如果用法律來衡量就可以忍己之小恨而取得整個天下的信任”。太宗說,“你能這樣執法,我還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呢!”後來戴胄幾次直言進諫,滔滔不絕,太宗都聽從了他的意見,天下沒有任何冤獄發生。

(參照《資治通鑒》第一百九十二卷和一百九十三卷編譯)

(正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