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守住良知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王世昌

【明心網】記得一次讀報時,有兩則消息讓人心裏頗不是滋味。一則是,一位十歲的小男孩在公交車上為一老人讓座,不料竟遭到母親的嚴厲訓斥,並“諄諄教育”說:現在的人都很自私,你這樣做將來是要吃虧的,以後要學會自私。另一則是,哈爾濱市一家企業公開招聘人員,一位前來應聘的女大學生,各方面素質相當不錯,就因為她多次主動給別人讓座,被招聘單位說成是“缺乏競爭意識”而拒絕聘用。這兩件事發人深思,也讓人為傳統美德捏把汗。

隨著人們對金錢和物質利益的無度追求,出現了諸多值得註意的新問題。比如,一些人打著更新觀念的旗號,把幾千年傳承下來的美德視為封建糟粕而一概拋棄,對社會上一些所謂新潮做法不加分析一味贊賞。特別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功利主義對道德觀念產生相當大的沖擊,社會不公現象的存在以及不同階層利益的懸殊落差,導致很多人心理失衡,價值取向發生扭曲,相當普遍地出現了道德缺乏癥:無羞恥心,無道義感,無功德意識,愛心冷漠,自私為榮。在這種氛圍下,自然就會有人把禮讓視為軟弱,把見義勇為視為傻冒,把誠實守信視為保守迂腐;而嚴肅的社會現實有時偏偏又印證了上述認識的合理性,有德者吃虧受窘的情況比比皆是,不講道德者不僅不會受罰吃虧,反而占盡便宜。近些年來社會上誠信的喪失,同情心的缺位,愛心的冷漠,腐敗在人們心目中的“合理化”,甚至一些早已絕跡的社會醜惡現象的沈渣泛起,無不是精神荒漠化的惡果。

尤其值得註意的是,時下有一種觀點頗為流行,這就是所謂的“惡意”教育。持此觀點者認為,現實社會是復雜的,人多數都不是好人,所以對孩子要從小開發其心靈中的“惡”的一面,美其名曰“以惡制惡”,“培養識惡、戰惡的膽量和勇氣”。有的家長片面地用現實生活中諸多缺德事例來開導孩子,要他們從小學會自私、對人冷漠、不相信任何人、對誰也不能說真話。而一些社會傳媒也有意無意地強化這方面的誘導,甚至有電視臺記者走上街頭,以問路、給孩子玩具和好吃的東西等方式來測試孩子們的警惕性,然後諄諄告誡孩子們在街頭不要搭理陌生人。這種引導對孩子的副作用太大,會在他們幼小的心靈中播下“為惡”的種子,也給社會各階層、各方面的人們都造成一種印象:社會處處是陷阱,我是惡人我怕誰?據有關部門對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做的一次調查顯示,他們中接近百分之九十的人都在兒童期接受過家庭或社會其他方面的“精神汙染”。

人無德不立,國無德不強,道德是維系社會健康發展的基本保障。事實上我們都明白,一個人是有德還是無德,恰恰不是表現在他的效益觀或者競爭觀上,而是表現在他對待他人的誠信、對待弱者的關愛、對待同仁的謙遜、對待集體的合作意識等方面。在很大程度上,正是這些傳統的美德規範在維護著今天社會的平穩運行,對此,我們不應該以“創新”自欺。

所以我呼籲,不要淹沒在金錢和物質利益中,而忘記了守住良知,切不可丟掉了支撐現代文明的傳統道德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