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義:解析三峽水庫的“十大世界之最”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6月21日訊】2003年6月1日,三峽水庫在舉國歡慶中下閘蓄水。中新社發了一篇妙文《三峽水利工程創造多少世界之最》。記者阮煜琳以我們所熟悉的宏偉氣勢宣稱:“今天,雄偉壯麗的三峽二期工程開始下閘蓄水。兩個月後,三峽之光將照亮以三峽為圓點,直線距離一千公裏為半徑的神州大地。回眸三峽工程十年的奮戰歷程,可以看到,中國百姓不僅創造了當今世界規模最大的水利樞紐工程,解決了三峽百萬移民這個世界級難題,還創造了多項可以永載中國乃至世界水電建設史冊的世界之最。”
有多少“世界之最”呢?數了數,有十個。
第一個世界之最,三峽工程是“世界上前期準備工作最為充分的水利工程”。
三峽水庫從勘測設計到決議修建歷時長達半世紀之久,這主要是因為問題太大太多,久議而不決,實在不值得誇耀。毛澤東以及“上馬派”之初衷,是那個“在這個總口子上卡起來,畢其功於一役”的特大號水庫。對於水庫大小的具體設想,1960年之前曾有過265米和235米兩說,因都要淹重慶,吵了多少年,弄來弄去才變成今天這個175米。八十年代中期還提出過一個150米方案,被“上馬派”譏笑為“小褲衩”方案,意思是說一塊上好的布料,結果做了條小褲衩。現在壩高175米,算什麼呢?也就算條大褲衩吧?論證半世紀,壩高整整降低了60~90米,防洪庫容減少了5倍以上,已經裝不下大洪水了,還死不改口,仍然說“防洪效益巨大”,仍然要上馬。莫非這就是“前期準備工作最為充分”?還有,政府實行了嚴密輿論控制,負面意見封口,直到今天你在國內也不能公開說聲不。──何止“前期”充分,這“後期”也不遑多讓啦。最後要問一句:倘若事實終於證明三峽工程弊大於利,那這個“前期準備工作”世界第一,是否就證明我們中國人的集體智商倒數第一呢?
第二,三峽水電站“是世界上最大的電站”。
這倒是事實,但我們可能面臨的尷尬是三峽的電費太高,發出來的電賣不出去。據中美兩國一項合作研究報告披露,“即使按照最樂觀的估計,三峽電站的發電成本也將是燃氣電站、組合式循環電站以及完成更新改造電站發電成本的2~3倍。”換言之,如果政府不強制分配,有哪個冤大頭願意去買呢?當然啦,船到橋頭自然直,到時候了總會有絕招兒的。但無論實行強制分配還是實行用電補貼,損失最終的承擔者還是交糧納稅的百姓。最無奈它偏偏是“是世界上最大的電站”,於是,我們只好為它承受世界上最大的虧損。
第三,從土石方挖填量、混凝土澆築量、鋼材使用量來看,三峽水庫是“世界上工程量最大的水利工程”。
這可能也是事實。但可惜如今不是恐龍時代,個兒大就好。工程、投資要比效益。黃河三門峽水庫,當年不也是十分了得的偉大工程?現在效益沒效益,炸又不能炸,個兒越大,出的醜也可能越大。
第四,“三峽水庫總庫容393億立方米,防洪庫容221.5億立方米,水庫調洪可消減洪峰流量達每秒2.7~3.3萬立方米,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
瞪著眼說瞎話,連“之一”都免了!反過來,說它是世界上防洪效益最差的大型水庫之一,可能更加接近事實。三峽水庫的削峰能力為“每秒2.7~3.3萬立方米”,說起來挺唬人,但統共221.5億防洪庫容,以這個流量削峰,也只能維持一周左右。而長江洪水,往往持續一兩個月不退,你打算如何“削峰”?拿1954洪水說事兒,三峽壩址處洪水流量30天1386億立方米,60天2448億立方米,竟然是三峽水庫那點可憐的防洪庫容的6~11倍!水庫的防洪能力取決於一個數據,叫做“庫容系數”。簡單形象地說,就是你一旦下了閘,敢多長時間不開閘?世界上一些著名的水庫,大都能裝下半年以上的水,有的還超過了一年。而三峽水庫的庫容系數(0.04)比人家小了10倍以上,蓄洪不敢蓄,削峰也削不下去,怎□就有面皮吹!
第五,三峽工程泄洪閘最大泄洪能力10萬立方米/秒,是“世界上泄洪能力最大的泄洪閘”。
這是一個值得全國同胞警惕的極為可怕的事實。
三峽水庫屬河槽型水庫,防洪庫容有限,盛不下多少洪水,多少裝一點兒,說起來好歹也算削減洪峰。但庫容系數過小這一先天缺陷,使削峰也難以調度。如果一個汛期只有一次洪峰,持續時間也很短,那自然好辦,動用全部防洪庫容來削峰;如果像1998年那樣一口氣連著來8個洪峰,就揀最大的那個洪峰削峰。──但這些打算都是事後諸葛亮,在水庫調度上沒有實際意義。關鍵的問題是,就今天的科技水準而言,汛期有多長,洪峰有幾次,間隔有多久,事前都無法準確預報。如果把那點小小的防洪庫容全都用來裝第一次洪峰,後續洪峰來了該怎麼辦?好,咱們反過來押他一寶:如果擔心還有後續洪峰或更大洪峰,把那點兒庫容留下,好鋼使在刀刃上。但如果這一寶押錯了,後面再無洪峰,前一次洪峰就算是白白放過,防洪效益就等於零。為了防止輿論大嘩,水庫調度部門多半要來一次洪峰就裝一點兒水,哪怕下遊只不過降低了一寸水位,你也不能說它沒削峰。──註意,最可怕的災難就這樣開始孕育了:在防洪庫容耗盡之後,如果再來特大洪峰,水庫為了自保,只好不顧一切拼命放水。當其之時,三峽水庫所擁有的“世界上最大的泄洪能力”就會大顯神通。據水庫當局說,“每秒10萬立方米”這種萬年一遇的特大洪水也沖不垮三峽大壩。那是當然:來多少放多少!其實,他們刻意向公眾隱瞞的是:如果水庫調度押錯了寶,提前用完了防洪庫容,一般洪水就會疊加成特大洪水,特大洪水就會疊加成千年萬年洪水!然後,他們再把這些“世界上最大的”千年萬年洪水敞開地往下放!同胞們請想一想吧,中華文明也不過是“上下五千年”,人造的萬年洪水,這該是何等慘巨之災禍!
第六,三峽工程移民超過百萬,“是當之無愧的全世界水庫建設規模最大的移民”。
先要澄清一個事實:無論在世界還是在中國,大規模非自願性移民都是一個問題而不是一個成就,都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而不是一個造福民眾的功德。這種非自願性的移民方式摧毀了人與環境之間在漫長歲月裏所形成的關系。幾乎在頃刻之間,移民們就失去了自己祖先的墳塋,失去了自己所熟悉的房屋、土地、山林,失去了自己的生活習俗和宗族、鄰裏關系。事實上,中國的水庫移民都經歷了深刻的痛苦,難以重建生活甚至陷入永久性貧困。黃河三門峽水庫和漢江丹家口水庫皆移民30萬,在三峽之前並列移民世界第一。移民的生活苦痛不堪,國內已有專文論及,此處不贅。最令人難以想象的,是官方居然把災難當成就,以誇耀的口吻聲稱:“世界上百萬人口以下的國家有三十多個,而三峽庫區最終移民人口將達到一百一十三萬多。”──連阿Q還知道忌諱那“亮”字呢!不要臉到了如此程度,你也真是無話可說了。
第七,三峽工程是“世界航運效益最為顯著的水利工程”,其“雙線五級船閘規模巨大,結構復雜、施工和邊坡處理難度極大,堪稱世界之最”。
說三峽大壩有巨大的航運效益,恐怕是無稽之談。在通航的河流(尤其在黃金水道)上興建大壩和船閘,還說對航運大大有利,這也僅僅是在中國。在別的國家,在通航河流上修一兩級船閘,皆實屬萬不得已。至於船閘之難,則是一個和移民問題一樣的自己制造出來的世界難題。不得已搞了個雙向五級船閘再加上升船機,不說自己給自己制造了個世界之最的難題,偏說自己創造了世界之最的奇跡。去問問航運界,有誰喜歡這個世界之最嗎?如果不幸被黃萬裏先生說準,三峽水庫在庫尾“翹尾巴”,淤滿排不出去的鵝卵石,重慶港就算一勞永逸地廢掉了。這倒真是一個貨真價實的“世界之最”。
第八、九、十“世界之最”分別是“水利施工強度最大”、“建築規模最大”、“施工期流量最大”,意思不大,已是強弩之末。“施工強度最大”、“建築規模最大”在今天算不上什麼本事,你怎麼不來個“施工質量最佳”、“經濟效益最大”呢?至於“施工期流量最大”,也沒有什麼好吹噓的,長江本來就大,而且,現代技術,再大一點的河流上,建座大壩什麼的也算不得令人脫帽景仰的高科技。
有些事情是不可能“毀屍滅跡”的。
但願這些“世界之最”這些“最偉大壯舉”,不會成為將來起訴罪魁禍首的罪證。
發稿:2003年6月21日
更新:2003年6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