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夜的揚琴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 |
已經是大二上學期的事情了,好象在一個元旦或聖誕的前幾天,我去一座樓裏參加一個活動。星期六的晚上,影影綽綽的燈光下行人或雙雙對對或行色匆匆。爬上頂樓,大廳裏空空蕩蕩。我在鋼琴邊坐下,點了點黑黑白白的琴鍵,叮叮咚咚的琴聲寂寞地飄散在夜色裏。沒有人,原來例行的聚會在那夜取消了。只有點了煙,一口一口吞吐那些雲雲霧霧。各位不要以為我會彈鋼琴,我這個人對樂器是一竅不通,據說我大腦中的確有不少的藝術細胞,但可惜沒有一個和音樂有關。正在無聊的時候,仿佛聽見極遠處有些聲音遊了過來,若有若無。
我肯定是自己聽錯了。肯定。這麼晚了,不會有人彈琴。卻管不住腳步,循琴聲走了過去。那聲音縷縷不絕,如絲線一般飄蕩在空氣裏,牽著腳步走到一扇門前。琴聲在接近中清晰了起來,如山泉在走進後清涼地跌落,從頭上一直流下去,經過全身,流到心裏那些不曾註意的地方,一點一點淌過所有關於往昔關於夢想和純真的回憶。象風箏飛在天上,象綠色開在地上,象童年滑過心上。很久很久,彈的人彈了很久,聽的人也聽了很久。我一動不動,怕驚散了那琴聲,從這個冬天的夢裏飛逸了去,怕驚了那彈琴的人,斷了那悠揚地如同綠色如同流雲般的聲音。
琴聲停了。才走近那扇門,一個小女孩坐在揚琴前,正停下來翻動著樂譜。不敢打擾,也不舍得打擾,只有靜靜地聽,閉上眼睛地聽。所有的藝術必須憑借著一定的媒介來表達思想,文學憑的是文字,繪畫和雕塑用的是圖形,而音樂用的是聲音。在這些裏面,唯音樂,才最能接近著自己的靈魂。因為聲音是本原的,是與生俱來的,看不見的胎兒就知道聽外面世界的聲響,看不懂小說的文盲也知道欣賞歌曲。
我這麼想著,籍那琴聲一點一點走近著那些被自己拋荒的記憶。童年裏的許許多多夢想和期翼片片復舒,如春風吹過枯黃的田野,如雨水降臨幹涸的土地。聲音清涼得如同故鄉小溪裏的水,樸素得象不著色彩的畫。
那夜,在那個回蕩著揚琴聲的門外,我站著,站在記憶和感動的深處,站在遺忘和回歸的邊緣。很久很久。
感謝那個夜晚,使我知道世界上有這麼美麗的音樂,有這麼美麗的樂器。有人說,那些聲音本該只屬於上帝的。
(華音論壇)
發稿:2003年4月2日
更新:2003年4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