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量質之間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明心網】近期,我在美國中文電視上看到一個節目,一對受雇於北京某西方公司的夫婦,在剛剛搬進的二百平米新家中接受采訪。女士坐在寬大的真皮沙發中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們現在北京的生活,與西方城市的生活相比,只有“量”的差別,而無“質”的不同。

近幾年,或探親或公幹,我常有機會進出中國。眼見為實,初聽此言,我真是很認同那位女士的見解。

現在國內各大城市高樓林立。上海的巴黎花榭、東方曼哈頓;北京披著神秘面紗的貢院六號,隨便拉出一個遛遛,哪一個比不上紐約的高層公寓樓?在北京二環路,我坐在出租車裏,仰望著路邊的精品樓盤“雍和家園”:客廳整面弧形落地玻璃,陽臺上精心雕琢的羅馬廊柱,陽光下讓人感受到西方渡假勝地具有的那種優雅與奢靡。三十層的大樓,隔著環路上的車流,大大咧咧俯瞰著金頂紅墻的明清建築,象身著時髦光鮮的莽漢肆無忌憚地盯視著素裝的古典美女,使人覺得它好生無理。也讓我這種打小守著護城河、皇城根長大的老北京,生出牙根癢癢般的恨意。

某日偷閑在京與家人一起看電視。近期電視連續劇中常見的一位熟臉正采訪一位地產商,介紹他們剛推出的樓盤“棕櫚泉”。開發商一副Ph.D(博士)扮相,金絲眼鏡,一絲不亂的頭發。他刻意掩蓋推銷商的伶牙俐齒,以略顯木訥神情,操著久居異鄉華人的那種沒什麼中國味的國語,一字一句地炫耀他的設計理念,凡事均要最頂尖的。法國的潔具,意大利的大理石,英國的等等。原因是加州“棕櫚泉”是好萊塢大腕的休閑所在,北京“棕櫚泉”不能愧對了這個名字。開發商講得頭頂生煙,唾液橫飛;采訪者和一幫準業主則聽得嘬牙吸氣,嘖嘖稱奇。我問仍住機關宿舍的父親,北京還有人看這個?“這也是一種WINDOW SHOPPING(視窗消費),過把眼癮吧”。接著他問我,你們的住房也不過如此吧?我老老實實地告訴他,這比我們在美的住房高級太多,早超過了美國一般中產階級所能承受的。

細一想,中國的現代化就是要追趕上這些居住上的奢華嗎?國內外的生活質量的差別僅在這些高樓與矮屋?作為久居國外之人,我對國內許多事情的種種不習慣、不適應似乎更多來自別的方面。

在北京,一位多年未見的朋友請我吃飯。朋友現任職於一家美國的大藥廠的駐華機構,任中層經理。與其他仍在國內老同學相比,經濟狀況明顯地占優。我們聊得投機,歡聲笑語把人帶回到十數年前校園生活的無拘無束。我邊聽他講舊友們的趣事,同時筷子未閑,往嘴裏夾菜。突然,我看到一根頭發斜搭在白白嫩嫩的青菜幫上,搖了下頭,把這顆菜夾了出來放到一邊。見此情形,朋友驟然中斷了談話,對服務小姐大吼,讓她把經理叫來。一位滿頭白發的當班經理過來後,連道對不起,可這位朋友卻不依不饒,且還講了一通小姐的青絲中也有可能帶愛滋病菌的道理。最後甩下一句,你看著辦吧。

十數年未見,在中國環境下成就的VIP(重要人物)心態,著實讓人開眼。而那位年長的經理表現出的謙卑也是我未料到的。這個社會的貧富懸殊,有錢即是爺的心態,我在西方從未見過。後來的場面越發令我難堪。朋友表現出的那種淩人盛氣,使我對他的看法都有了改變。

在整個過程中,我沒說話,準確地說有些走神,想象著如果這事情發生在美國會是怎樣?可能會遇到位打工的大學生,誇張地叫上一聲“MY GOD(我的上帝)!”,然後一串“SORRY(對不起)”,換盤新菜了事。絕不會像這樣上演一出三娘教子,尤其是黑發人教訓白發人,只有在那些表現惡霸逞強的電視劇中才能看到。起先我覺得是因我從海外剛回,他請客的地方丟了他的面子,所以他激動,他憤怒。後來我覺出這並非做給我看的,而是身上的一種慣性,這更令我悲哀。

在國內,這類不適應的狀況絕非僅此一樁。馬路上開車族的粗魯;車輛不在橫穿馬路的人行道前減速;人們說起使用盜版軟件的理直氣壯;對婦女兒童缺乏起碼的禮貌等等,都是在外久居的人難以適應的。一次在回美的飛機上,鄰座一位頭一次來美探親的婦女告訴我,適才在首都機場滑了一跤,距離最近的幾位中國男士報以哂笑,倒是遠隔幾步的兩位白人不約而同地沖過來將她扶起。她感慨地說,國外男人的教養就是比國內的好,雷鋒現在也都出國了。

經歷了上述種種之後,我突然感覺本文開始提到的電視采訪中那位女士關於國內外生活“量”與“質”的結論應反過來了。且不講一般普通大眾的生活,僅就這些白領階級而言,現在的國內生活,在“量”上,實已與國外無大差別,我原在美國住的公寓就到不了二百平米,反過來倒是“質”上仍有很大的不同。雖然,你可以住大房,開轎車,表面上與國外的白領上班族生活無異,然而,人們每天要面對的環境,接觸的細節,才是生活中的“質”的主要部分。難怪在美國的中國女性更不願“海歸”一些,畢竟女人對生活細節的體驗比男人要敏感得多。

(國風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