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之聲:中國社會問題好似定時炸彈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新生3月12日訊】歐洲的公眾界對中國的兩會相當關註,媒體有許多報道,下面兩篇文章選自德語報刊。德國“明鏡周刊”(Der Spiegel)報道了即將接任總理的溫家寶到貴州山區訪貧問苦的情況。文章說,溫家寶曾作為副總理指揮抗洪救災、主管農業和金融,但作為總理,等待他的是一顆“社會問題定時炸彈”。對經濟危機的恐懼正在增長,一場這樣的經濟危機可能威脅前些年取得的成果。在朱熔基總理治下,中國雖然創造了非同一般的經濟增長速度,並加入了世界貿易組織,但是為了保障就業崗位、防止動亂,政府在國庫沒有足夠稅收的情況下,花費巨資實施基礎設施工程,而這些工程並非都有必要。現在,國家財政出現了日益擴大的空洞。
中國的國有銀行背負的不良貸款估計有五千億美元。此外,由於沒能成功地建立牢固的社會保障系統,政府不得不從國家財政中撥出巨款支付退休金。許多衰敗的國有企業無法維持下去,越來越多的職工失去了工作。專家估計,城市中的失業率為7%至10%,此外還有一億五千萬農民失業或只有少量工作。
幹部們不安地註意到,公民比過去任何時候都更為大膽地走上街頭舉行抗議。示威的群眾擔心自己被開往‘小康’的火車甩下,因為企業和當局隨心所欲地降低他們的工資和養老金。蔓延成災的腐敗對群眾的心情更起了火上澆油的作用。官方統計數字表明,去年一至十一月,貪汙或挪作它用的金額一共折合235億歐元。
瑞士新蘇黎世報(Neue Zuercher Zeitung)介紹了中國新一代國家和政府領導人胡錦濤和溫家寶,並在為人行事方面把他們與前任做了一番比較。
快速現代化也給領導人帶來了一系列令人十分擔心的社會問題。首先是社會階層的變化,其中有貧富兩極分化日趨嚴重和千百萬失業大軍日益壯大、經濟開放並沒有使一些居民階層受益等問題。新領導團隊的代表人物對他們做出的關心姿態正說明新一代領導人已認識到這個問題的危險性。
然而,人大會議的日程上並沒有進行深入政治改革、尤其是實行法制國家改革的議題,而只有這些改革,才能保證國家長治久安。人大會議更多地只會滿足於一些局部革新,與其說這些革新具有戰略意義,還不如說只是一些裁減國家機構的行政措施。首先是討論如何繼續進行在朱熔基執政時已經開始的精簡國家機構的工作,現有的29個部委將減為22個或21個。此外,還要討論通過進一步實現經濟自由化的有關措施。
(《德國之聲》)
發稿:2003年3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