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仕明:中國經濟統計數據無法置信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廖仕明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宏觀經濟確實有些不太相同。最大的不同﹐不是官方的數據方面。從官方數據來看﹐幾乎沒有什麼不同﹐過去兩年中國經濟增長都是百分之八左右﹐去年下半年都如此。實質的不一樣﹐反映在個別主要生產資料和電力供應方面。比如新華社報道說最近兩個月以來﹐中國的十七個主要工業省份出現供電不足﹐電網公司需要拉閘限電﹐還有鋼鐵產量去年增長了百分之二十等等。
美國匹滋堡大學的經濟學教授羅斯基﹐一直懷疑九七年以來中國“一枝獨秀”的經濟增長﹐其主要的原因﹐據說也是從這些基本生產資料的增幅來判斷的。據羅斯基的統計﹐九七年到二零零一年中國經濟增長平均在百分之八以上﹐但能源消耗卻減少了一成﹐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他估計中國真實的經濟增長水平大概在百分之四到五﹐和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差不多。
過去兩年﹐關心中國上市企業的投資者﹐聽到的多是電力企業限產(以免浪費)﹐鋼鐵企業全面不景氣﹐因為市場疲軟等等﹐所以比較熟悉羅斯基的概念。為什麼同樣的經濟增長水平﹐到了去年下半年便對能源企業和鋼鐵企業出現了完全不同的影響?
曾經問過世界銀行的一位研究人員﹐既然不相信中國官方的經濟數據﹐為什麼世界銀行的報告又要引用。他的回答是﹐除了這個官方數據之外﹐沒有其它數據可用﹐第二是﹐研究人員相信有系統誤差﹐如果系統誤差很大﹐這個系統的數值不能橫向比較﹐但可以在系統內比較。
這個意思﹐是數據即使灌水﹐但因為采取了同樣的統計手段﹐所以可以自比較。不過從中國的實際情況看﹐世界銀行這次可能又要出問題了。因為中國經濟最近半年多來出現了明顯的不同﹐但在統計數據上﹐仍然是和以往兩年一致的百分之八左右。這大概是因為﹐無論地方的數據如何﹐中央統計部門一律給合並計算到當局計劃的數據。所以﹐這樣的人為因素過強的數據﹐世界銀行的“系統誤差”說同樣不再有任何意義。分析中國經濟﹐必須用最原始的方法進行了。
(新世紀)
發稿:2003年1月23日
更新:2003年1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