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文學巨典:但丁的《神曲》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13世紀末,意大利文藝復興的前夜,佛羅倫薩誕生了位偉大的詩人,這就是被恩格斯譽為“中世紀的最後一位詩人,同時也是新時代的最初一位詩人”的阿利蓋利·但丁(1265—1321)。

但丁有詩人的柔腸與激情,也有學者的銳利與智慧,他是當時最傑出的語言學家之一,又是在時代激流中沖浪的政治家,他的《神曲》代表了中世紀文學和最高成就,是一部劃時代的巨著。

曾有學者將但丁與我國的屈原相比,謂屈原被逐乃賦《離騷》,但丁流放才有《神曲》。如果從兩位詩人在顛沛流離過程中的精神境界不斷升發,憂國憂民癡心不改的角度看,這種比附是有道理的。二十年的流放使但丁對意大利社會的現實有了更深切的了解,逐漸將自己的命運融合於對民族前途的深沈思考之中。

《神曲》(1307—1321)是但丁於流放期間歷時十四年完成的長篇詩作,原名為“喜劇”。中世紀時,人們對“喜劇”的解釋與今人不同,其意為結局令人喜悅的故事。1555年後,人們在原書名前加上修飾語“神聖的”,既表示對詩人的崇敬,亦暗指此詩主題之莊嚴深奧,意境之巍峨崇高。在我國,則將書名譯為“神曲”。   

《神曲》全詩長一萬四千二百三十三行,由《地獄》、《煉獄》和《天堂》三部分構成,但丁幻遊三界的神奇描述。詩人自敘在大赦聖年的1300年春天,正當自己35歲的人生中途。是年 4月8日,詩人迷失於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正當他努力向山峰攀登時,唯一的出口又被象征淫欲、強暴和貪婪的母豹、雄獅和母狼攔住去路。詩人驚慌不已,進退維谷。值此危急關頭,羅馬大詩人維吉爾突然出現,他受已成為天使的但丁精神上的戀人貝阿特麗齊之托,救但丁脫離險境,並遊歷地獄和煉獄。在維吉爾的帶領下,但丁首先進入地獄,但見陰風怒號,惡浪翻湧,其情可怖,其景驚心。地獄分九層,狀如漏鬥,越往下越小。居住於此的,都是生前犯有重罪之人。他們的靈魂依罪孽之輕重,被安排在不同層面中受永罰。這裏有貪官汙吏、偽君子、邪惡的教皇、買賣聖職者、盜賊、淫媒、誣告犯、高利貸者,也有貪色、貪吃、易怒的邪教徒。詩人最痛恨賣國賊和背主之人,把他們放在第九層,凍在冰湖裏,受酷刑折磨。

從冰湖之底穿過地球中心,就來到了煉獄。煉獄是大海中的一座孤山,也分九層。這裏是有罪的靈魂洗滌罪孽之地,待罪惡煉凈後,仍有望進入天堂。悔悟晚了的罪人不得入內,只能在山門外長期苦等。煉獄各層中分別住著兒以驕、妒、怒、惰、貪、食、色等基督教“七罪”中罪過較輕者的靈魂。但丁一層層遊歷,最後來到頂層的地上樂園,維吉爾隨即離去。原來他尚夫資格進入天堂,只能在“候判所”等待。此時天空彩霞萬道,祥雲繚繞。在繽紛的花雨中,頭戴橄欖葉桂冠、身著貍紅長裙,披著潔白輕紗的貝阿特麗齊緩緩降臨。貝阿特麗齊一邊溫柔地責備詩人不該迷誤於象征罪惡的森林,一邊指引他飽覽各處勝境。在她指點下,但丁進入“忘川”,頓覺身心一爽,忘卻了往昔的痛苦,隨後貝阿特麗齊帶他進入天堂。

天堂共有九重天,即月球天、水星天、金星天、太陽天、火星天、木星天、土星天、恒星天和水晶天,天使們就住在這裏,能入天堂者都是生前的義人,英明的君主、學;界的聖徒和虔誠的教士,才能在此享受永恒的幸福。天堂氣象宏偉莊嚴,流光溢彩,充滿仁愛和歡樂。在第八重天,但丁接受了三位聖人關於“信、望、愛”神學三美德的詢問,頓感神魂超拔,跟隨聖人培納多進入神秘明麗的蒼穹,欲一窺“三位一體”的深刻意義,但見金光一閃,幻想和全詩在極樂的氣氛中戛然而止。

今天的讀者看《神曲》,常覺其內容龐雜、情節離奇,意義晦暗不明,這是因為不熟悉此書的中世紀文化背景所致。實際上,《神曲》結構嚴謹,情節服從於全詩的主題,其中的人物、場景均有所指。這裏我們僅從大的方面來談談有關問題。但丁對當時的羅馬教皇蔔尼法西八世和已故的一些罪惡滔天的教皇切齒痛恨,對宗教蒙昧主認也持鮮明的否定態度,但他並沒有否定基督教信仰。寫於1309年的《帝制論》第三卷最後一章,是理解《神曲》的一把鑰匙。但丁認為,人生有兩種幸福:“今生的幸福在於個人行善;永生的幸福在於蒙受神恩”。“此生的幸福以人間天國為象征,永生的幸福以天上王國為象征。 此生幸福須在哲學 (包括一切人類知識)的指導下,通過道德與知識的實踐而達到。永生的幸福則須在啟示的指導下,通過神學之德(信德、望德、愛德)的實踐而達到”。這其實是奧古斯丁在《上帝之城》中提出的“人間天國”與“天上王國”的翻版。在《神曲》中,但丁精心安排了兩個人物作為自己的導師,一為象征理性、知識的維吉爾,一為象征信仰、虔敬的貝阿特麗齊。我們在前面曾講過,基督教認為人人都是罪人,因此,地獄、煉獄中所囚之人,都是有罪的靈魂,區別只在罪的性質不同,罪的輕重不一,他們都是現實社會中各色人等的體現。 天堂中的人是經過煉獄活盡罪惡後的靈魂, 可以與神同享榮耀。但丁在進入煉獄之前,天使用利刃在其額頭刻下七個象征罪惡的 “P”字(意大利語中“罪過”一詞的首字母),詩人在煉獄中每登上一層,既有一位天使將 “P”字抹去一個,及至走出煉獄山,七個 “P”字全被抹去,表明罪惡已清,可上天堂上。地獄、煉獄和天堂分別對位應著“人間天國”和“天上王國”。象征理性的維吉爾只能“人間天國”裏充當詩人的引路者,象征信仰的貝阿特麗齊才有資格帶領詩人進入“天上王國”。這清楚地說明,但丁是將信仰置於理性之上的。《神曲》的主題,意在探索詩人自身、意大利民族,乃至人類的未來命運,但丁的結論是,意大利民族和整個人類必須在信仰的啟示下,以理性規範行為,實行道德完善和精神境界的不斷超越,才能與最高真理合一,獲得光明的前途。

《神曲》在藝術上取得了極高的成就,是中世紀文學哺育出的瑰寶。詩人借助基督教救贖觀念和地獄、煉獄、天堂三界的神學教義結構全詩,將紛繁復雜的素材納入嚴謹的構架之中。長詩自然地分為三部,每部三十三篇,加序詩一篇,共100篇。每3行分節,各部詩行也大致相符等,不僅工整、勻稱,結構本身也富有象征含義。詩中的許多人物雖然是但丁筆下的鬼魂,但由於均有現實依據,因此寫得血肉豐滿,性格鮮明,令讀者難以忘懷。詩人繼承了先知文學和啟示文學的傳統,將澎湃的激情與匪夷所思的幻想相結合,將對現實的評判與對“天國”誠摯的信仰相結合,展示出詩人驚人的想象力,把以夢幻、寓意、象征為特點的中世紀文學藝術推向了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