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璧生:在民間形成一股良知的力量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陳璧生【新生1月13日訊】車爾尼雪夫斯基流放西伯利亞的途中,一個馬車夫溫情脈脈地對他說:“誰支持人民,誰就被流放到西伯利亞去,這我們知道。”在專制的社會裏,只有民間的良知是一種正義的力量,是對思想者的一種無比溫情的慰籍,這種情感上的理解是思想者自由思考、自由寫作的強大動力和精神支持。
近幾年來,民間立場成為大多數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思考、寫作的自覺選擇。這種選擇實質上是對四十多年知識分子的“禦用文人”,“幫忙”“幫閑”的奴隸角色的理性反判。以往的數十年間,中國喪失了所謂“民間社會”,在大一統的政治環境下,專制主義與極端的個人崇拜,使“六億神州”幾乎只有一具大腦有思想的權利,一個聲音有傳播的機會。“人”被權力者人為地裝進貼著“資產階級”、“地主”、“無產階級”的標簽的瓶罐中並以這些標簽來決定他們的死活和命運。政治以包囊一切、決定一切的權力完全剝奪了人們的自由空間,甚至連信件、日記也可以作為罪狀加以審判。政治淩駕一切與民間社會的消失,導致在“革命”的大旗下喪失了人的正常的感情、欲望與良知。
從“整風”到“反右”到“文革”,知識分子一步步喪失自己的獨立性,淪為政治的侍臣。...的一篇綱領性文件《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是講話》,中心意思就是叫文藝服從政治需要,成為政治的工具。《講話》強調文藝工作者要“把屁股移過來”(王元化語)。貌似要求文藝為人民大眾服務,究其實,黨是人民大眾利益的代表,領導又是黨的核心,當架空了“人民大眾”這一大而無當的名詞之後,文藝為大眾服務就完全蛻變為為黨服務,為領袖服務。這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從17世紀的明末就已經開始被清醒地認識、嚴厲地批判的專制主義為什麼會在20世紀的中國借屍還魂,不難理解個人崇拜為什麼經過了世紀初的思想啟蒙運動的沖洗之後反而在六七十年代登峰造極。從《紅日》到文革時的《金光大道》、樣板戲,從《東方紅》唱到《春天的故事》。文藝為政治服務的結果產生出一批令人作嘔令後世恥辱的畸形產品。中國文人淪為政治的附庸,一直以來扮演著打擊“異端”、粉飾太平,叫人“告別革命”、“逃避崇高”的奴隸角色。民間立場正是對這種奴隸角色的反叛。就我的理解,所謂民間立場,是指思想者自覺地與官方意識形態分開,以追求正義與表述歷史良知為思想姿態,以民間現實及個人切實的生活體驗為出發點的思考及努力表達真正的具體的人民的聲音的寫作。民間立場的出現的最突出意義,在於它打破思想大一統的形勢,為社會思想多元化提供了可能。啟蒙運動就是對思想大一統的瓦解。更確切地說,啟蒙,就是持民間立場的各種豐富的思想對大一統的思想的瓦解,發出人民的真的聲音,並且為人們對社會的了解、認識提供一種不同於官方喉舌的視覺與思維方式。在今天,啟蒙的任務,就在於繼承五四,徹底瓦解與民主、自由水火不容的封建專制主義思想,建立一個民主、自由、平等的社會。
在中國,許多思想者在文學、歷史學、政治學各個領域探索著啟蒙的方式同時也進行著思想啟蒙,地火在民間零星地點燃,持民間立場的這些知識分子從絕對數量上來說不可謂不多,但是,在以往力量分散,呈遊兵散勇狀態。當扼殺思想自由、言論自由的獨裁行徑在光天化日之下發生,受害者只能孤獨無助地受專制力量的摧殘,而大批知識分子卻無法譴惡揚善,坐任悲劇與災難一個一個地發生。在中國現代史上,民間的良知的力量,主要通過同人刊物,從自由知識分子的文字中體現出來。從陳獨秀等人的《新青年》到胡適等人的《努力》,儲安平的《觀察》,一大批知識分子的聯合的吶喊,一點點抽痛了這個銹跡斑斑的民族早已麻木的神經,催使新思想、新血液的生長。同人報刊的最大特征是其獨立性,即其沒有做政府的傳聲器與官員的留聲筒的義務,而是知識分子以獨立自由的身份發獨立自由的聲音。同人報刊在後來隨著知識分子獨立性的喪失而消失,獨立自由的聲音也失去了最後的表達的陣地。當知識分子的獨立自由精神伴隨著祖國幾十年的艱險曲折的道路在20世紀80年代重新萌發,再一次發出“新啟蒙”的呼喊的時候,我們的言論空間已經變得何等的狹小!甚至即使是純學術性的探索也被規定在一種角度一種思維方式之內。而且連文化的進步,自由空間的拓展,也只有依靠一班曾經在權力中心服務而保持了歷史良知與正義感的老知識分子去帶動。民間立場的思想者、寫作者,面對自由、正當權利不斷的受到壓制,該如何表現良知、履行良知呢?如何把良知從紙面落實到行動?這是亟待解答的問題。以同人刊物為自由論政的陣地早已成為遙遠的夢想,但我們仍然可以在專制的夾縫中尋找一點言說的空間,尋找一些合理的行動方式。
互連網的出現使民間立場的言論表達成為可能。思想網站與同人刊物的一個共同的功能是以其獨立性為各種思想的平等傳播、爭論提供了一個公共平臺,使民間的聲音得以表達與傳播。即使是異質的思想,也能夠在此得到遙遠而切近的呼應,從而有利於喚起人們的理性與獨立思考的能力。作為一種獨立的刊物或一個獨立的網站,平等、理性、良知是它的靈魂。知識分子聚合良知的力量,其意義在於,在這個混亂不堪的世界中,當個人的正當權利受到無理的剝奪的時候,當公理與正義受到殘暴的踐踏的時候,當個人的最基本的自由受到專制的扼殺的時候,尚有一股相對穩定的力量,可以發出自己真正的聲音,即使這聲音力量相對專制勢力如螳臂擋車,但至少也可以使強權推行的時候,多少有所顧忌,使因為追求正義與真理而遭受打擊、迫害的弱勢群體得到情感的慰籍,這種慰籍正是他們得以堅持理想的精神力量。正如已經在中國的思想網站發展史上寫下光彩的一筆的“思想的境界”的站長李永剛先生所言:“這個貌似虛擬的網絡,可以把分散的個體有機地整合起來,把微弱的呼喊切實放大出去,從而成就從前不能設想的事業。”在網絡中,“我發現個體不是絕對孤獨無助和無力的”。(見李永剛《寫在〈思想的境界〉關站之後》)“把分散的個體有機地整合起來,把微弱的呼喊切實放大出去”,這正是追求自由、良知,以至於實現民主的必要條件。“思想的境界”成為為中國思想網站的誕生的第一聲響徹行空的赤嬰之啼叫。“思想的境界”最後迫於壓力不得不關閉了,但它的夭折,恰恰昭示了思想的力量與網絡的力量。當前,思想網站正式進入一個發展的階段。在這樣的社會中,思想本身就是一件危險物,但人類對正義與真理的追求,卻是什麼力量也阻擋不了的。民間立場的表達,也是阻擋不了的。我們還有很重的任務,路,正長。
在民間形成一股良知的力量,為了保衛自己,為了正義!
發稿:2003年1月1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