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講真話的人:《王申酉文集》編後記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丁東(一)
大約十年前,我開始研究文革時期的民間思想。1996年,是文革30周年。《東方》雜志的朱正琳、梁曉燕要組織一個“文革30年祭”的研究專題,我與謝泳合作了一篇論文《文革時期的民間思想概觀》。《東方》總編輯鐘沛璋先生讀後說,文章不錯,可惜忽略了王申酉。
《東方》這組文章沒有發出來。但從此,我就開始留意王申酉。到了1988年冬天,我請邵燕祥先生為《孫越生文集》作序,又提起王申酉的事。他說,可以找金鳳。並且當下拿出一本雜志,上有一篇訪問金鳳的文章。其中提到,有關王申酉的書出不來,成為金鳳的一塊心病。
終於,我在北京空軍幹休所找到了早已離休的資深記者金鳳;終於,我讀到了王申酉的遺作。
1998年,中國大陸的文化氣氛較為寬松。我馬上向一個書商推薦了這部書稿,他也與一家出版社說好,來年春天推出此書。鐘沛璋先生還趕寫了一篇序言。
然而,正當此書發排之際,大陸的氣氛卻緊張起來,不時聽說有出版社吃了紅牌,停業整頓。這樣,原來已經審查通過的那家出版社也收回了成命。此書擱淺,金鳳先生十分失望。
其後的三四年間,我先後將這部書稿送到四家中國大陸的出版社,編輯們看了都說價值很高,但又都說現在不好出,還得等一等。
我也不能消極等待。於是繼續搜集有關的資料。經鐘沛璋先生介紹,我找到上海華東師大前黨委書記施平家,他的夫人將施先生回憶錄中記述王申酉平反經過的文字給了我,讓我編入此書。
我寫了一篇《尋找王申酉》的短文,引起上海新聞工作者顧訓中先生的註意,他幫我與王申酉的弟弟王解平取得了聯系。
旅居美國的學者宋永毅先生也是一位研究中國文革民間思想的專家,他從我處將王申酉的遺作拿去譯成了英文。
香港中文大學《二十一世紀》雜志的劉青峰女士經宋永毅推薦,也很重視王申酉的價值,與我聯系,將王申酉的遺作的片斷和相關評論文字發表於該刊的電子版。
直到今年,經王建國先生介紹,香港高文出版社終於決定出版社《王申酉文集》,這位傑出的思想先驅留下的遺著終於得以面世。
(二)
中國大陸五十年代到七十年代,是思想最為禁錮的年代,也是獨立的思想者從民間滋生的年代。思想理論界的知識者從整體上失去了獨立思考的能力,獨立的思想便從思想理論界以外產生。在那個年代迸發出獨立思想火花的,大部分出自在歷次政治運動中受到迫害的頭腦。王申酉文革前在華東師大讀書,就受到政治迫害,這成為他比同代人更早醒悟的精神動力。於是,他的思想比常人早想了一二十年:
他批評"在我們國家裏,還存在著"革命"功臣與廣大平民的不平等"是1963年;
他批評思想獨裁是1964年;
他批評"三面紅旗一出,三年困苦降臨到六億人頭上"是1965年;
他批評"在六萬萬人民中空前地培植起同封建時代類似的個人迷信、個人崇拜"是1966年;
他指出"毛在十年前劃了三十萬右派分子,他們絕大多數是無權無勢的耿真志士"是1967年;
在他1976年11月18日到23日寫的"供詞"裏,他全面地反思了建國以來一系列極左思想的惡果,提出了尊重價值規律,打破閉關鎖國,實行對外開放等系統的改革主張。
他的觀點,不過是寫在日記中,寫在給女友的書信裏。他沒有結社,也沒有把他的主張付諸政治活動,僅僅因為思想,因為他的頭腦裏產生了與當時統治者不一致的思想,僅僅因為他比領導人更早地提出了有利於中國繁榮進步的思想,於是被判處死刑,立即執行!讓我們記住王申酉被槍殺的日子吧:1977年4月27日。這個日子和遇羅克被槍殺的日子--1970年3月5日一樣,都都銘刻著國家機器的恥辱。蘇格拉底被殺死在2400前;布魯諾被燒死是在400年前;而中國殺死自己的思想家是20世紀70年代。遇羅克活了27歲!王申酉只活了31歲!中國人不是天生沒有思想能力,而是最傑出的思想者被推上了斷頭臺!
王申酉在80年代初平反時,首都的一些新聞機構組織金鳳等一流記者,花了很大的氣力去采訪,準備像宣傳張志新、遇羅克一樣大張旗鼓地宣傳王申酉的事跡。然而,報導寫成之後,有關領導人卻提出:"藏之名山,傳之後世。"藏是藏起來了,一藏就是將近20年,文稿在金鳳手裏已經藏得發黃發脆。傳之後世,就不好說了。中國年青的一代,多多少少還知道有一個張志新,有一個遇羅克,從這個意義上講,他們的悲劇,總算給後人留下一點歷史的教訓。但王申酉是誰,不但後人不知道,就是經歷過文革的中國知識界也很少知道。如果這樣,他的血豈不是白流了麼?
(三)
今天,王申酉的遺作得以面世,我還想說明的是,王申酉的悲劇不是孤立的。還有人比他更為不幸。王申酉畢竟在撥亂反正的年代獲得了徹底的平反,還有一些思想者連這一點歷史的安慰都沒有得到。
舉一個例子:
湖南湘西漵浦人低莊公社楊和坪大隊小學教師武文俊,1976年投書國務院總理,提出了"重新建黨建國建軍十大綱領"。主要內容是:
一、中國進入資本主義不是復辟倒退,而是封建社會發展的必然規律。現在所謂"社會主義"實際上是社會奴隸主義,才是真正的復辟倒退。
二、煽動鼓勵人民之間鬥爭,說是階段鬥爭,其目的是為了鞏固它的奴隸主義制度。
三、國家應為社會契約產物,國家機構設中央、省(市)、縣、鄉、裏等級,國家應民主產生,為全國大多數人服務(為勤勞、正直、善良的老百姓服務),國家機關的負責人員,應由人民逐級普選產生,真正代表人民利益,並且每四年一改選,連選可以連任,但最多只能連任三屆(即12年)。國家政策由人民討論制訂,逐級匯總上報中央,最後頒布確定。
四、建立一定軍隊,防禦外敵侵略,建立少量地方治安,解決民事糾分和刑事犯罪。軍人來源由基層人民選送,服役期三年。願繼續服役者,根據情況加級加薪。
五、提倡言論、學術、出版自由,人民可以登報批評政府,提出建議,獎勵科技和對國家有貢獻的人材。
六、發展工農業生產。
七、財產問題,凡國有企業、工廠等仍為國家所有,集體財產仍為集體所有,給予獎勵,不願集體化者,由人民討論,財產平均分配(但不予獎勵),不許以強淩弱,侵犯他人財產和利益。
八、對原來幹部、除少數確有作惡者外,其余一律不予追究。
九、國家征收的賦稅,根據國家實際需要,稍有余地地來決定人民的負擔(盡量精簡機構、減輕負擔)。
十、大赦天下,釋放囚犯。
建國宗旨:創民主,除獨裁,立自由,滅殘暴,興文明,破野蠻,建幸福,濟貧窮,天下必群起而服之,定無反心。
武文俊的"匿名信"是1976年4月12日開始醞釀起草,4月22日寫成的。4月24日從漵浦縣城投郵。3個月後,即7月25日夜武文俊被捕。經過167天的審理,武文俊就被槍殺在縣城對河的沙坑裏,時年40歲。
他的親人於3年後開始上訴,要求復查此案。1982年5月18日,懷化地區中級人民法院終審裁定:武文俊屬"有罪錯殺"。鑒於其家庭生活困難,特給予其家屬生活補助費800元。這就是事件的結局了。
平心而論,武文俊的思想理論不如王申酉系統和深刻,但也有許多閃光之處。但他至今也沒有獲得徹底的昭雪。如果不是《湘聲報》編輯向繼東有意尋訪,他已經被歷史遺忘了。
王申酉、武文俊被殺害於1977年,無法歸罪於四人幫,也無法歸罪到毛澤東的名下。同年被判死刑的“思想犯”知名的還有李九蓮、鐘海源、史雲峰,不知名的不知還有多少。當時我在山西生活,知道有一個"第四國際案",為首的張敏、趙鳳歧也被判了死刑。趕上十一屆三中全會,最高人民法院急令山西刀下留人,他們才幸免一死,獲得平反。據說,當時省裏一個領導幹部,不是為自己沒有成為千古罪人而慶幸,而是後悔動作太遲,程序不當,沒有趕在大規模平反冤假錯案之前把張、趙置於死地。以言致罪,因思想殺頭的血腥傳統,固然可以遠溯到秦始皇焚書坑儒,但登峰造極則是公安六條。一大批"思想犯"被殘酷殺害,是20世紀中國歷史上又一幕慘劇。有人也許說,這都是"兩個凡是"的惡果。我覺得僅僅這樣認識問題是不夠的。在當時的各級領導幹部中,意識到公民有批評領導人的權利,不能以言、以思想給人定罪的,並沒有幾個。殺害這些思想先驅,都是在各省市黨委的常委會上討論過的,討論時不贊成殺人的極少,敢說他們無罪的則一個也沒有。有沒有思想自由,能不能保障公民思想無罪,是文明和野蠻分野的重要標志。以言以致罪,因思想殺頭的制度,不管打著什麼旗號,叫共和國也好,叫帝國也好,都是野蠻的制度。思想權利是天賦的權利,是每個公民與生俱有的權利。從這個意義上講,直到在胡耀邦等人努力下,廢除了思想犯的死刑,中國才算邁進政治文明的門檻。然而,古老的中國要想成為思想自由的沃土,中國公民要想充分行使思想、言論自由的權利,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實現這個目標,也是王申酉留下的歷史使命。
(本書由高文出版社出版,定價90元)
(學而思)
發稿:2002年9月30日
更新:2002年12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