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苦旅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未名為了靈魂的高貴與真誠,精神旅途上的跋涉者們在苦苦地飄泊中求索生命的意義,在求索中叩問個體的靈魂。在叩問中追尋民族的未來。或在追尋中自失,或在追尋中奮起,遍嘗各種人生況味,盡閱各色生存圖景、從而完成茫茫宇宙中獨特的“這一個”。
在生命旅程中,物質與精神之欲不可能永遠得到滿足。“歡樂則是以激烈的痛苦為事前事後條件的”(叔本華),“故人生者,如鐘表之擺。實往復幹苦痛與厭倦之間者也,夫厭倦可視為苦痛之一種”(王國維),所以,唯有悲劇才可以揭示人生慘淡的本質。可取的是,這種人生觀讓人睜開眼看著這充滿痛苦和缺失的人生。但若迷失其中,情感與理智、真理與謬誤、古與今、西學與國學、理想與實現、入世與出世的矛盾會使人難以忘懷又無以排遣、故在求索中自失。因自失而更加痛苦。內心的眩惑、不安和心靈的沖突,又往往使人們不願面對現實,開始從命運中逃遁。自我沒有能力去根本改變人在其本身嚴酷現實面前的蒼白和軟弱,只有乞求人類精神的力量。或靜觀人生不測風雲。站在宇宙的高度,以達觀的襟懷淩空視下。在偉大中發現渺小,在渺小中尋找價值;在圓滿中發現欠缺,在欠缺中體悟意義。愛人生,連同人生的矛盾,愛人類,兼及人類的弱點,從而產生一種從容達觀的心境,獲得一種“向憂愁微笑”的力量。或以一種遊戲的態度對命運開玩笑,產生”未須磨慧劍,且去飲狂泉”、“覆巢傾卵之中,箋傳《燕子》;焚屋沈舟之際,唱出《春燈》”的末世絕望落拓之感。他們此時仿佛站在懸崖邊的危石上,一不小心便會滑向墮落的深淵。但無論是靜觀還是遊戲,都曾有過無奈的失落、晦暗的絕望,所以,它們都是對命運征服失敗後向無望的逃遁。面對痛苦,奮起者則選擇戰鬥。懷著作為先驅者的孤獨蒼涼的人生感受,懷著深刻的懷疑與批判精神,懷著掩藏在冷峻外表下的一腔熱血,懷著對民族未來的殷切希望和對一切舊質的強烈憎恨,投入到勇猛的、持久不懈的戰鬥之中。讓世人走出樂感文化、團圓主義中瞞和騙的大澤,摒棄傳統中那些惡欲、淺薄和遊戲人間的成分。從而睜開久閉的眼睛,直面充滿缺失、醜惡而又處處隱伏危機的人類社會。一生如狂濤似厲風,“舉一切偽飾陋習,悉與蕩滌。”與此同時使騙人者失去騙人均力量,進而達到立人立國的最終目的。雖然慘淡的現實也使他們絕望,但他們是以韌的戰鬥來反抗深沈的絕望,填充無邊的虛無。
“在一個功利至上,精神貶值的社會裏,適應取代創造成了才能的標志,物質消費取代精神享受成了生活的目標。在許多人的心目中,‘理想’、‘信仰’、‘靈魂生活’都是過時的空洞字眼。可是,我始終相信,人的靈魂比外在的肉身生活更為本質。每個人的人生質量首先取決於他的靈魂生活的質量。一個經常在閱讀中沈思的人和一個沈溺在歌廳肥皂劇以及庸俗小報中的人,他們肯定生活在兩個絕對不同的世界上。”(周國手語)
(摘自“河南大學網”)
發稿:2002年9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