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經濟五大難題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吳凡當前中國經濟的發展道路上困難重重,主要存在五大難題。
* 金融改革不到位
中國人民銀行研究局局長謝平指出:目前有四大問題制約著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一是不良資產比例仍然比較高,到2001年底還有25.4%。二是銀行的利潤少,有的銀行還存在虧損。三是資本金不足、綜合競爭力差。國有商業銀行的人均指標,包括人均資產、人均利潤只相當於國外銀行的1/5或1/6。四是內部管理薄弱,產生的案件比較多,貪汙腐敗、卷款潛逃情況時有發生,損失較大。出現這些問題,主要原因在於國有商業銀行的改革不到位。關於銀行改革,有關方面提出要加快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造進程並做到最終上市。但是關於如何上市,卻有著諸多不同的看法。經濟學家吳敬璉建議,中國政府提出的商業化經營、公司化和上市三步的策略應予以改進,即把第一和第二個步驟合並進行;對第三步,應當選擇整體改制的方式,而摒棄分拆上市的辦法。
當然,中國金融不僅僅是國有銀行的問題。因此,必須加快整個金融改革的進程。在這方面,民間金融越來越受到經濟學家的關註。民間金融重點當然是中小金融機構。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認為,中小金融機構應當發揮重要作用而不是像目前那樣僅僅作為大型金融機構為主體的金融體系中的補充角色,中小企業的發展離不開中小銀行。
* 尷尬的證券市場
中國已經建立10年的證券市場,更準確地說應該是股票市場,由於一開始就肩負著為國有企業脫困的重任,因而累積了許多問題。國有股減持雖然已經停止,但中國證券市場的規範治理問題仍將不斷地進行下去。其中,最根本的是上市公司的治理。上市公司治理存在六大弊端:一是股權結構不合理;二是“授權投資人”制度;三是“多級法人制”;四是董事會、監事會存在缺陷;五是董事會與執行層之間關系不順;六是公司執行機構有弊端。經濟學家樊綱認為,中國股市的問題不僅在股市上,還涉及到政府職能轉化、國有企業改革、法治建設、工業化進程等等。
* 失業問題關乎穩定
清華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胡鞍鋼指出:嚴重的下崗失業問題對我國經濟、社會、政治等方方面面產生了巨大影響,成為中國在新世紀10年發展中最為嚴峻的挑戰。一是傳統正規部門(如國有單位和城鎮集體單位)和局部地區(如東北地區)出現國家突發性“轉軌失業”,即失業率突然上升,新貧困人口迅速增加;二是城鎮勞動力市場已經具有發達市場經濟國家高失業率特征;三是在農村地區具有眾多發展中國家嚴重就業不足的過高比例的農業剩余勞動力,所不同的是長期以來限制與歧視農村勞動力向城市和發達地區轉移;最後,無論是城鎮實際失業人數(相當於歐盟失業人數總和),還是農村就業不足人數,其規模龐大,且在迅速上升。胡鞍鋼認為,至少在短期、中期之內,中國城鎮可能處在一個較高的失業水平,就業與失業問題已經成為中國21世紀初期經濟發展的最大挑戰。因此,今後中國應通過加速發展服務業實現擴大就業;一方面是加快開放各類服務業市場,通過市場發展擴大就業,另一方面,所有國有企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的後勤服務向社會公開招標,實行社會化、市場化,加快與所屬單位脫鉤,大幅度地創造就業機會。
* 財政有危機
經濟學家吳樹青表示,赤字規模是不是合適,首先決定於它是否能促進經濟的發展。如果財政沒有赤字、經濟不發展,財政收入也上不去,看起來財政收支平衡非常好,但並不意味著經濟狀況很好,也不意味著財政基礎很好。由於中國通貨緊縮的陰影揮之不去,因此,中國經濟增長還必須由政府來開動。但許多經濟學家仍然提出了不同的意見。中國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王洛林早就指出,中國繼續實行擴張型財政政策的余地比1998年時要小一些,光靠發國債刺激經濟,長遠來說不是一個辦法,而且用財政的辦法來擴大投資,它的效益總體來說是遞減的,而且容易產生腐敗。對於解決中國積極財政政策“一手硬”的問題,有關專家提出了許多建設性的建議。吳敬璉指出,在實施擴大內需的政策時,應從以增加財政投資為重點轉向以推進稅費改革為重點。他說,減稅也是積極的財政政策之一,不要認為減稅會使財政收入減少,減稅可能使財政收入短期減少,但稅制理順了,民間投資增加了,企業的活力激發出來,稅基也就擴大了,最後稅收總量還是會增加的。
* 農業問題最頭痛
農村是中國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在市場,但也是最令人頭痛的市場。因此,在加入WTO後,中國農村要在外國農產品的沖擊下實現第二次飛躍是擺在政府面前的迫切任務,而增加農民收入則是重中之重。吳樹青呼籲國家對西部地區和糧食主產區等地減免農業稅。他認為此項措施將為農民減負200多億元;對農村教師工資等原來由農民負擔的部分,最好也由中央財政予以保證,財政要作出點“犧牲”。國家發展計劃委員會產業發展研究所所長馬曉河認為,充分利用WTO農業協議不僅僅是中國農業如何應對沖擊和挑戰的問題,而且應該放在國民經濟發展的全局中來考慮。通過國家投資扶持農業發展,可以直接增加農民收入,提高中國農產品的國際競爭力,減少農村失業,拉動國內需求等。
發稿:2002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