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回廊敬天重德修煉文化世界回眸再現輝煌
道德升華緣歸大法病祛身輕佛光普照今日神話
史前文化生命探索浩瀚時空中外預言科學新見
迫害真相矢志不渝揭惡揚善曝光邪惡慈悲為懷
人生百態 社會亂象紅朝謊言華夏浩劫
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天怒人怨因緣啟示
深思明鑒心明眼亮信仰漫談雜談隨筆
上善若水省思感悟寓言啟示詩文樂畫
國際聲援天地正氣良知永存緊急救援
主頁 > 心靈甘露 > 省思感悟

我與做人――一個大學生的心路(五)

—— “從心欲而不逾矩”――自由境界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行者

“自由”如果是被作為一種做人理想的話,那也是一個永無止境的過程和境界。

從中學到現在我一直習慣於生活中的自由自在,想到了就去做,並努力做得最好;若是被勉強,我做的也許也不差,但那會是很難過的事情。有個同學說他喜歡無牽無掛地隨時發動自己的熱情,我覺得這話說的棒極了!大二的時候,與讀書小組的朋友們研讀了胡平的《論出版自由》,於是關註思想上的自由了。對於理性的頭腦來說,自由涉獵是通向真理的先決條件,真理不是自我封閉的、自我標榜的,而是在廣采博收地比較、批判、吸收和實踐的檢驗中成長壯大起來的。因而,僵化、封閉和自負是認識真理的大敵,而對思想自由的扼殺就是對真理的扼殺!一個追求真理的人,首先要樹立堅守自由的信念和沖破束縛的勇氣。

三年級時選修了《中國倫理思想史》,又受到了中國傳統文化的沐浴,引出了人格自由的主題。

如果說西方人所崇尚的自由更註重人的外在的話;那麼中國傳統文化的先哲們所論的自由就是一種內向的,註重通過人的內心修煉而達到的境界。其中儒、道、佛三家的思想中都涉及到這一內涵,且有很大的相通之處。

《中庸》中論及:宇宙中存在著的和諧也就是一個人內心的和諧,及天道,因而可以做到天人合一。君子通過自我修習,感悟天道,與天地、他人、家庭及其本性達到和諧,他便獲得了內心的平和。不管社會或私人生活發生什麼樣的變故,他都能自覺地采取居中的立場,而不受制其中而拋棄均衡,這也就是達到了“中庸”。於是他便通曉並具有了道的力量。這裏的“中庸”便是一種自由的境界。而勤篤的修習可以使人發現天道。

以老莊為代表的道家更是賦予了“道”以神秘的色彩。它是一種不可言的先於天地萬物的一種永恒,它不可改變,充盈於萬物之中。人只有隨時隨地使自身與道同一,才能超常平靜地看待一切紛擾而獲得心靈的自由。我始終認為,在老莊哲學中雖不是主旨,卻最具價值,意味無窮的一點是“刀不斷水,水滴石穿”所謂“以柔克剛”的思想,而“柔”的力量直接來源於對“道”的感悟與獲得。

這些東西雖然有點懸乎,卻堪稱中國幾千年智慧的積澱和精華。孔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欲,不逾矩。”這裏的隨心所欲而做,卻不會超出任何規矩便是一種真正的自由境界。四年的大學,現在回想起來,我便有一種自由的感覺。凡是有益於我發展的事,只要我想到了,就能做到,而且一定是健康的、向上的、為師長朋友贊許的。

道是無處不在的,只要你把視野同更高的道合一起來,你便會感到豁然徹悟的喜悅和廣闊。通向自由的道路,任何一家之說都是通過自我的修省,對於我來說就是學與思而獲取智慧。一個人只有不斷地把外在的約束內化為本心的約束,進而成為一種自覺和良知,才能獲得“從心欲而不逾矩”的自由,這決不是可欲而不可及的幻境,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由你對即得自由的感悟向更高境界的邁進!我總是覺得在做人上,人的差別是很大的。為什麼有些人能那麼遊刃有余而且強有力地影響他人?那便是他與天道、別人、家庭及其本性達到了更高超的和諧之故吧。大學,我體會最深的是,達到這種和諧的最有效的方法就是――開放自我,省思自我!

此時此刻,我心中充滿感激,這塊我播種了四年的土地,所有給我引領、讓我豁然打開的人們。同時,我也自信,我完全可以憑借自己自由的探索而找到足夠正確的道路!

**************************

常聽人說做人難啊,做好人更難呀之類的話,其實我倒覺得事實並非如此。任何事對於樂此不疲的追求者來說都遠沒有那麼痛苦和艱難!相反,失掉這種追求才是最痛苦的事情。有一句話說得不錯:把愛與真相結合,堅強與永久的熱情相結合,深邃的思想與永在的童心相結合,一個人具備了這三種結合中的一種,他便不失為一位真正的朋友,一位成熟的人。

和自己做了這麼一次談話,便覺得輕松了許多,開闊了許多,也壯實了許多。我很少懷舊,我喜歡把它們整理好,珍藏起來,然後信心百倍地投入到嶄新的天地中去!

最後,我想就以汪國真的兩句詩作為結束吧:

我不去想未來是坎坷還是泥濘,
只要熱愛生命,
一切,都在意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