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脊梁的時代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 編者按:大學裏培養出的當然就可稱得上是知識分子了。歷史上從真正的學府中走出來多少文人志士,撐起中華的脊梁。可看看今天的大學,再看看今天的知識分子,就知魂已不在。如此知識分子還唾沫星四濺地去數落大學生的墮落,哪裏還剩一絲的斯文,只有無恥!二十世紀末--一個充滿喧嘩與騷動的時代,洶湧而來的商品經濟大潮瓦解了過去的一切價值觀念。理想的烏托邦離人們越來越遠了,正象崔健所唱理想間的鬥爭已經不復存在了,價值取向已經滑過了文化的邊緣。毫無疑問,這是一個價值崩潰,人文精神陷落,生活趨於平面化的時代。
而可悲的是,作為中國社會的一特殊群體--知識分子不僅未擺脫這樣一種時代的沖擊,而恰恰相反,他們率先扯下了大旗。他們忍受了幾千年而今卻耐不住沒有觀眾的寂寞,使命感,憂患意識,批判意識都不見了,一切感性的,激情的外在宣揚在現實誘惑與高壓下消磨了,他們也變得功利的外向性了。
所謂知識分子,作為一個社會角色和社會群體,他應該對時代起到啟蒙和創新的觀念的解放。知識分子必須有獨立精神和創新精神,為追求新的境界而活著。他應該是所在社會的懷疑者,批判者和挑戰者,對其生存的環境和自身所置於的價值觀持懷疑和反對態度。而在今天這個人文精神日益失落的知識擁有者群體裏,人們已經不再執著於對生存背後大環境的人文關懷,人們關心的只是關於自己身邊的客體。他可以為分房和領導叫板,他可以為評職稱大罵社會不公,他可能會指著一堆垃圾說城市衛生做得不好,也許他還是個球迷會對著電視大罵中國假球黑哨。但他已經永遠失去了“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對社會廣闊的憂患意識與責任感,不再從寬闊的視角關照整個社會環境的文化、政治、經濟等的變遷。在知識的學科選擇上,知識分子開始傾向於技術性學科,因為在時代的金字塔尖上站著一大批技術致富的人,只有技術才能給他們帶來直接的財富。
某種意義上講,知識分子已經走向墮落走向死亡,我們充其量不過是知識的臨時存儲的一個載體,是知識的奴隸,而不是知識的擁有者和創造者。我們都奴性十足跪在知識面前乞求知識裏面會掉出赤裸裸的金子,我們所有的聰明和智慧都花在一組對生命無意義的數字追求上。我們不再懷疑而是隨波遂流跟著社會主流意識和價值取向的大旗向前沖,即使時代出現了偏軌,我們異常團結的選擇沈默,誰說文人相輕?如果一個國家和民族如此渴望著強大,而代表著其先進性的知識分子階層卻已把自己混同於普通百姓,將是葬送,一切歷史的榮辱,一切媚俗的茍活,一切陪葬的千古罵名!
這是一個知識爆炸的信息時代,這也是一個最沒有人文追求而是娛樂大眾的時代,歷史上真正的知識分子曾說過,只有質疑,才能發現文明的弊端。在這樣喧囂的一個時代,誰來做挑文明弊端的脊梁?
發稿:2001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