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有一種聲音,令我們淚流滿面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這個世界,有各種各樣的聲音,但總有一種聲音,令我們淚流滿面!
山裏,最難的是出山,人難出山,山民們種的糧食難出山,山裏的土產也難出山,所以,交通不便是導致山區貧困的最直接原因。人們多麼希望有一條路,把山裏和山外連接起來,讓山民們也能過上好日子啊!
建公路在山裏,叫“修”路,50年前,山裏的統治者是不會為山民們修路的,他們自己出行有山民擡轎子就成,收的山民們的苛捐雜稅,除了被他們揮霍,就是被用來買了洋槍和大刀,對付窮極了造反的山民。那時的政府——從滿清到民國,沒有花一分錢來開發山裏的交通,卻在出山的所有路口建了“關”——收稅的關卡,貧困的山民身上的油都恨不得榨出來!
49年解放後,山裏才開始由人民政府每年撥款,修起了公路。幾十年下來,全縣修了幾百公裏的幹線公路——山區修公路那個難啊!用炸藥還是近十幾年的事,全是用手,鐵錘,鑿子,背簍,在起伏的山崖邊,一點一點啃出來的路!
光有幹線公路還不行,山民們居住分散,從山民的住屋到公路邊,還需要修鄉村公路才能使山民們走上脫貧路。幹線公路國家可以投入資金,征集民夫來修,鄉村公路國家就只能配套資金,由山民們自己來修了。由於資金不足,公路等級低,山區地理條件復雜,這樣的鄉村公路遇雨就毀,毀了再修,難啊!
我剛進山不久,就聽說山裏有一個土家女,幾十年來一個人修了一條公路。這次春節,跟著鄉農技站的幹部專程去看了看她修的路。
幹線公路是瀝青路,到了她修的路,就是石頭路了,走在石頭路上,聽隨行的鄉幹部又講了一遍土家女修路的故事:
土家女姓向,家離公路幹線只有1.5公裏,卻隔著兩座山崖,以前人們只能背著背簍,攀爬著巖壁,來回於山裏山外。土家女嫁到這裏後,立志修條路,可誰都不贊成——太難了!於是,土家女每天照顧好莊稼和家庭之余,自己用一個挖鋤,一個背簍,修起了路。沒有人理解她,丈夫也不理解她,知道的人都說土家女是個神經病!
不知道修了多少年,土家女老了,孫子也有了,土家女的精神終於感動所有的村民,大家再也不說土家女是神經病,縣裏也匹配了部分資金,山民們一起動手,用了兩個冬天,全長5公裏的公路終於修起來了!在山崖旁蜿蜒起伏著的公路修起的第二年,這個村也整體脫貧了。
“就是她!”隨著鄉幹部的話音,路的拐角出現了一個個子矮小的身影,背著背簍,背簍上橫著一只小鋤頭——山民們所說的挖鋤。
所有的人都圍了上去,寒暄聲此起彼伏。
土家女默默地用已經昏黃的眼,掃視著我們,小心地從人縫中找了條路,走了。
我看清楚了,背簍裏是小半簍大大小小的石頭。給鄉幹部使了一個眼色,我們就跟在土家女身後默默走著……
土家女忽然停了下來,艱難地側過身去,背簍裏的石頭傾瀉到地面上,發出石頭間互相撞擊才有的聲響,然後,是挖鋤推動和敲擊石頭的聲音,這聲音在空空的山谷中,久久地回響,這聲音在我們的腦海裏,緩緩地纏繞,這聲音令我淚流滿面!
靜靜地我們等在路邊,多希望土家女能轉回身來,跟她聊聊。可是土家女,找了條最近的羊腸小道,攀上山崖,走了!
留在我們眼前的,是土家女從做新娘開始,在眾人“神經病”的眼光下,一背簍一背簍背來的石頭築起的路,留在我們心頭的,是土家女用青春和歲月換來的,對幸福生活的執著追求和堅實腳步,留在我們耳際的,還是那令我們淚流滿面的石頭與石頭的撞擊聲……
這世界總有一種聲音,令我們淚流滿面!
發稿:2001年10月8日
更新:2001年10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