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治水與中共治民
打印機版 | 【投稿/反饋】江水
堯帝的時候,洪水泛濫,百姓困苦不堪。鯀受命治水。他采用堵的辦法,但「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於是被後來的舜帝處死在羽山。鯀的兒子禹以父親的失敗為教訓,勵精圖治,「勞心焦思,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薄衣食,致孝於鬼神」,終於取得治水的成功。有鑒於水的威力和治水的艱辛,後人便用「治水」來比喻治國、治民的不易。唐太宗「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名言,以水喻民,成為對歷代統治者的良鑒。
時光荏苒,從大禹到太宗、再到今天,數千年已經過去。可喜的是,中國已從蠻荒走向文明。可悲的則是,在文明時代,它仍然充斥著專制與野蠻。
在中共的政治辭典裏,也不乏以水喻民的詞藻,比如用「軍民魚水情」來形容軍隊與百姓的緊密聯系;用「水乳交融」來形容各族人民的深厚情誼;用「百川歸海」來形容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同心同德與豪情壯志等等。總而言之,「人民當家作主,人民是國家的主人」。話雖然漂亮,但人們仍能輕易分辨出中共對民與大禹對水的態度,以及大禹治水與中共治民之間「謬之千裏」的區別。
其一,兩者手段迥異。大禹采取「疏導」的方法治水。他逢山開山,遇坡築堤,疏通水道,依據水的流勢加以引導,最終使其歸海。而中共卻像鯀一樣,采用「堵」的方法治民,閉塞視聽,三緘其口,對相左言論及觀點如防洪水猛獸一般,殘酷打壓,務除之而後快。「6.4」、法輪功姑且不論,就連「溝通無限」的網絡世界也不放過,連續制定了《互聯網站從事登載新聞業務管理暫行規定》等多個條例辦法,防止所謂的「顛覆國家政權、危害社會穩定」言論的自由傳播。
其二,兩者態度不同。大禹治水的時候,凡事必親躬,兢兢業業。他拿著準繩與規矩,與百姓一起走遍九州各地,費盡腦筋,不怕勞苦。他衣著破爛,食物粗劣,住所簡陋,每天親自拿著耒鍤,帶頭幹最苦、最臟的活。而中共治民的大小官僚們,高高在上,絕少去體恤民情,生活腐化。
發稿:2000年12月23日